最近在球場更衣室內,為愉園球員準備出賽時,有一名球員對我說,其坐骨神經痛,熱身輕舒腳頭球便會感到腳部痹痛;我即時大驚,因為如果是大腿至小腿後面感到麻痹,很可能是因為腰椎受傷,壓着坐骨神經令到腳部出現麻痹,這樣便不可能出場。
我立即為他檢查腰及腳部,希望能找出問題所在,先是要求他向前彎,這樣並沒有問題,手部可以觸到腳眼,之後,再要求他向後腰彎,也沒有痛。躺下再檢查,發覺腰部並沒有問題,只是腿部提不起,僅得四十五度;再經檢查後,原來是臀部的梨狀肌受傷,導致肌肉有「抽筋」情況,繼而壓着坐骨神經令到腳部麻痹,而我立即用物理治療方法拉鬆其梨狀肌肉;之後用藥膏幫助他放鬆,經治理後,這名球員是可如期上陣。
其實「坐骨神經痛」這名詞,只是表示坐骨神經這地方痹痛,即從臀部經大腿、小腿後面或側面到腳底的痛或痹,並不表示病因;而病因可能是腰傷、盤椎突出、腰關節受傷、臀部梨狀肌受傷,或者神經線本身受傷等。
如果腰椎凸出嚴重,令到坐骨神經長期受壓,腳部肌肉便會出現萎縮、麻痹及遲鈍等現象,嚴重的可能大小便不受控制,甚至下肢癱瘓,再嚴重可能要接受手術;但如果是因為梨狀肌受傷,壓着神經線的話,多數只是腳痛或痹痛,治療方法是比較簡單。
郭志堅
前港奧運代表團物理治療師
現為執業骨科及運動物理治療師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