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港股市場曾經大炒環保概念,但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市場接受程度有所保留,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科網爆破,投資者恐怕環保只會是另一個製造泡沫的藉口,大家對此都持較審慎的態度。其次是環保雖然是一個大趨勢,但始終未到成熟階段,市場的接受程度有所保留。另外,任何企業想藉概念而刺激股價,作為長期賣點,最重要的並不是單純炒一剎那的概念,而是如何將一時的概念轉化為「實業」,但這個過程往往是企業面對的一大問題。第一、當其時客觀條件能否容許環保工業容易地發展?第二、即使是有發展空間,但推行環保有沒有一個絕對的迫切性?第三、從事環保工業的企業,到底投放了多少資源去發展相關項目呢?這種種的因素,皆是環保工業發展的絆腳石。
那麼,目前環保工業的發展又去到哪一個階段呢?我覺得首先要留意全球各地政治勢力對環保的要求,去到甚麼程度。近年各國在工業生產上都倡議盡量減少用有毒的物質(如鉛、汞、鉻等),好像歐洲議會便決定歐洲電子工業於2004年1月開始,全面禁止含鉛焊料的使用,日本亦決定於明年實施有關方案,而一直定位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亦將會跟隨外國實行有關措施。
根據中國信息產業部擬定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建議2006年下旬開始,重點監控電子信息產品不能含有上述所提及的有毒物質。
由於這是一個政府建議的方案,環保的迫切性似乎得到確認。因此,在未來三年,把環保應用在工業上,將會是國內其中一個值得留意的焦點行業。
另外,除了國家的規範外,不少投資環保工業的公司,近年都主動與一些學府交流環保科技,甚至會辦一些研究課程。其實這些舉動有深層意義:第一、國內學府一直重視理論,實踐經驗相對較少。透過這種合辦課程,令國內研究生能夠更實在地掌握科技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國內的學術水平;第二、透過企業與學府合作研究科技,有機會成為日後某個行業的標準及規範,變相令企業能夠更為主動去帶領有關工業向前走。
由此可見,未來國內的環保工業並非單由國家一些政策作主導,而是經營者本身都有其影響力。換言之,其發展空間也較過往為大。
近日不少與國內環保工業有關的股份重新為市場注視,例如從事開發重鉛焊接設備的日東科技(367),雖已累積一定的升幅,若果未來國內正式落實無鉛化工業生產方案,其業務發展空間將會更大。以預期單位的市盈率,有其長線投資價值。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