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前線:<br>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健康前線:
勤洗手預防腸病毒

說到秋天的流行病,大多數人第一時間便會想起流感,但原來除此之外,同樣是過濾性病毒的腸病毒一樣好發於秋季。這種曾於多年前在台灣肆虐的疾病,以兒童為主要患者,不但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而且嚴重時更可奪去性命。然而,如此厲害的病毒,預防方法原來卻跟SARS如出一轍,就是洗手、洗手、洗手。

記者:李敏怡 攝影:梁細權

夏秋兩季最流行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梁偉強指出,這種病毒之所以名為腸病毒,原來是因為病毒是在腸臟繁殖。腸病毒是一種過濾性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常於夏秋兩季流行。病毒群組共有六十多種類型,其中以下這四種類型最為常見:

小腸病毒
除了腸病毒外,早前肆虐的SARS也曾在病人的小腸內發現,圖中所顯示的是在電子顯微鏡下,SARS病毒在小腸內的情況;狀如棒子的是小腸表面的組織,而頂部的小圓點便是SARS病毒。

教授金句
「大多感染腸病毒嘅人都能夠自然痊愈,只有少數會引起併發症。」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梁偉強副教授

1)Poliovirus(脊髓灰質炎病毒):能引起小兒痲痹症
2)Coxsakievirus(克沙奇病毒):分別有A型和B型,能併發心肌炎。
3)Echovirus:病徵與克沙奇病毒相似。
4)Enterovirus:多年前於台灣肆虐的腸病毒EV71便屬於這個類別,能感染病人的腦幹,破壞腦功能,影響呼吸及心肺運作,更可併發心肌炎、腦膜炎,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發燒是感染腸病毒的常見病徵。

飛沫傳播潛伏14日
這種病毒的傳染性很高,主要透過糞口(fecal-oral)傳染,而患者的飛沫亦可以把病毒傳播。梁醫生說當病毒在腸臟繁殖到一定數量後,便會隨人體的血液向全身擴散,潛伏期約為二至十四日,但大部份人會於七日內發病。年幼患者的抵抗能力較弱,所以患者亦以十歲以下小朋友為主,成人個案較少。不過,梁醫生指出如成年人感染這種病毒,病情可能會較兒童嚴重。
雖然腸病毒能併發多種病症,但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發燒或類似感冒的症狀,部份亦會有口腔、手掌及腳掌出現水泡或潰瘍等情況,而當中又有一些患者會併發其他病症,包括抽筋、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時可以致命。

■腸病毒的患者多為兒童。

抽取痊愈人士血清抗毒
醫學界雖有多種治療的方法,但總的來看成效並不太理想:
1)血清抗體(IVIG):向曾患感染腸病毒而痊愈的人士,抽取他們的血清抗體而製成,然後注射予患病者體內。原理是藉着這些外來的抗體協助身體抵抗腸病毒。但梁醫生說這種方法並不常用,通常只會用於抵抗力較弱的初生嬰兒,或先天不能製造抗體的人士身上。但IVIG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會引起過敏,而且是否有效仍然未有定論。
2)蛋白酶抑制劑:有部份用於愛滋病治療,但仍處於試驗階段。
3)疫苗:由於病毒的種類繁多,除了小兒痲痹可以接種之外,並未有其他疫苗能預防這種流行病。

唯一解藥係自己
梁醫生指出腸病毒就如一般的過濾性病毒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到目前為止仍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所能做到的就是提供支持性的治療,幫助病人紓緩病徵,如發燒便以退燒藥治理、肚瀉便給予止瀉藥、心肌發炎便打強心針等,但最終仍要靠患者的抵抗力而痊愈。不過,梁醫生說大部份人都能以本身的抵抗力打敗病毒。
梁醫生續稱,如SARS一樣,預防腸病毒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除了經常保持雙手清潔,亦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病情高峯時,避免出入人多的地方,如感染腸病毒,最好留在家裏休息,以免傳染給他人。

■大部份病患者會於七日內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