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李芝蘭
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周一與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會晤,談了一小時多,雖被多番提問,仍始終未能說明政府對政制檢討遲遲未能開展的原委。如今距離第三屆特首任期只有三年半,政府竟然仍未決定檢討範圍是否包括第三屆特首的產生方法!
林局長在會上及會後多次形容民主網絡建議的政改檢討時間表「務實」、「具參考價值」、「充份利用了僅餘的三年半時間」,事實是,光陰不留人,筆者四年前便已撰文提出要盡早開始政改討論,政制乃社會發展的基本框架,觸動利益千絲萬縷,如今只剩三年半的時間來進行檢討,其實是很吃緊的,問題是政府卻仍按兵不動!今年四、五月時,林局長在立法會表示政府正在研究政改檢討應否包括第三屆特首的產生方法,對於檢討可能不包括○七年的特首選舉,社會輿論譁然。從四月到今天已六個多月,其間學者專家,前基本法中方草委、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對有關問題的法律及政治層面已反覆討論,七月以來廣大市民亦已充份表達訴求,難以想像政府何以至今仍未能對這單一問題做出決定!
是不能也?或不為也?
林局長在會面中數次強調要在政改檢討中尋求共識,以及需要在開展檢討之前,充份醞釀共識的基礎。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尋求共識,問題在於一個多元的社會中,若要做到彼此間求同存異,更要依賴一個能令各方有效溝通對話的機制。還有甚麼比盡快啟動政制檢討能夠達到此目標呢?
我們認為,與其乎政府繼續關起門來進行內容不明的「內部研究」,不如早日啟動正式的政制檢討機制,透過公開的程序,有系統有秩序地促進社會各界相互討論,達成最大的共識。這不是猜度政府的意圖,但政制問題事關重大,政府理應將其一舉一動完全置於陽光之下。透過程序上的公正,培育互信,增進社會各界對日後檢討結果的接受程度。
回歸前的香港屢以其活躍的諮詢機制自詡,從大小政策的綠皮書白皮書,到基礎性的代議政制發展以及基本法草擬,香港的技術官僚和市民對諮詢機器並不陌生,政制檢討雖然複雜,但政府遲遲按兵不動,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意志。
七一的人民對政府表達了不滿,同時反映了期待。但人民善良的期待需要政府積極的回應。一百天了,我們清楚喊出還政於民的期望已一百天了,政府還要拖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