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期待特區政府昨天再出重招挽救樓市的人恐怕要失望而回了,因為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宣布的「孫十招」並沒有甚麼大動作,只是進一步理順土地供應、繼續停售居屋而已,沒有持續暫停勾地,更沒有削減印花稅以刺激樓市交投。可以說,「孫十招」其實是「孫無招」。
然而我們認為,從目前的經濟狀況、目前的樓市狀況以至樓市的長遠發展來看,政府的確不需要再出重招挽救樓市。
首先從經濟基調來看,香港的情況不單較沙士肆虐期間好得多,也比去年十一月政府推出「孫九招」救市時理想。這除了因為外圍經濟見底回升外,更因為本地經濟出現多項利好的因素,包括大量外資流入、自由行措施不斷擴大、落實更緊密經貿關係以及投資市場暢旺等。最近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已清楚反映這些內外利好因素正在發揮作用,大部份經濟分析員更已調高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可以預見,只要沙士不再重臨或再出現甚麼重大的天災或疫症,本地經濟將可恢復較顯著。
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區政府當然沒有必要再用重藥刺激樓市了。而且隨着政府暫停賣地及勾地一年後,過去幾年樓宇供過於求的現象已有所改善。
根據政府的統計,未來幾年的建屋量不單比高峯期減少,到○七年時更只有約四千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依照這樣的數據,即使未來幾年樓市繼續呆滯,貨尾單位或空置單位也將因供應減少而逐步被消化,令樓宇供應過剩的情況可以在未來兩、三年內大幅改善。我們認為,當私人樓宇供求失衡的情況紓緩後,政府當然沒有必要再出甚麼重招托市了,否則只會人為的製造供應短缺,令樓市重新步入大上大落的不健康、不正常局面。
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經過過去十年的泡沫樓市及泡沫爆破、經歷過樓宇供應的大起大落以後,現時政府最需要做的不是再出甚麼新的花招,因為這樣的花招已經太多了。
相反,政府該做的是透過勾地機制建立一套清晰及面向市場的土地供應政策,讓地產商、投資者、小業主及一般市民可以根據市場的訊息如地價、樓價、樓宇供應量、經濟數據等自行決定投資策略、自行決定是否入市買樓,不需再由政府指指點點,更不必有甚麼建屋指標或計劃。只有這樣,才可能洗脫政府過度干預的印象、才可能逐步重建投資者及市民對樓市的信心。
事實上,過去幾年投資者及市民對樓市卻步,除了因為供應過量外,政府朝令夕改、新點子層出不窮也是重要的原因,現在正好是撥亂反正的時候。
當然,依據市場需要供應土地並不能確保樓價可以像特首董建華先生所說那樣穩步上升,但至少可以避免再出現過去幾年那種嚴重供應過量的情況。這樣下來,即使樓價再有波動,也不致像回歸前後那樣大上大落、也不致再製造一批又一批的負資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