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回歸六年,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陷入管治危機,危機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都驚人相似。危機重複出現,是香港政治制度的缺憾,使他陷入自己設計的政治怪圈,不能自拔,惡性循環,愈陷愈深。
近期的沙士報告,是最典型的例子。七.一遊行後,董建華表面上看似痛定思痛,宣布沙士調查委員會直接向特首負責,楊永強不再查楊永強,以為用一個貌似中立的專家委員會,作技術性的調查,就可以消除疑慮,市民一定會接納調查的結論。
怎料「處理沙士縱有失誤,但無人需要負責」的調查結果出籠,民情大嘩,結論難以置信。死者家屬,受藥物後遺症煎熬的病人,紛紛指摘報告護短,訴訟索償,氣憤難平,甚至有遺屬試圖以死控訴。群情洶湧,完全出乎董建華政府的預計之外。
楊永強需要負起政治責任引咎辭職,成為輿論和民情的焦點。但董先生的反應,就像人體的反射作用,定會跑出來為犯錯的官員辯護,而且每次都跟往常一樣,邏輯不通,軟弱無力。董建華認為最重要是向前看,對問責官員一點怪罪之意都沒有,而且更是百般呵護:「我相信楊局長經一事,長一智,他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在未來的預防工作會做得很好,會對社會有貢獻。」
就是這句「經一事,長一智」,激怒了死者家屬、沙士康復者和香港市民,人們憤怒地問:以千多名病患者,二百九十九條人命作為代價,才能讓楊永強經一事,長一智,學費不是太貴,教訓不是太大了嗎?這樣的結論,能使三百亡魂安息嗎?能為千多病人討回公道嗎?能對得起八位犧牲的醫護精英嗎?一個明顯犯錯的官員,繼續受到重用,繼續主管未來的防疫關鍵工作,人們能放心嗎?董建華的認知,與民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立法會介入調查,民眾的怒火繼續燃燒,董政府的政治壓力愈來愈大,直到頂不住的時候,楊永強最後可能也要辭職收場,一切又退回原點,對特區政府形象的損害,元氣的挫傷,永遠無法挽回。
這樣的情節,不是似曾相識嗎?隨手拈來,犖犖大者,有以下數例:
房委會短樁事件,王䓪鳴主動向董建華請辭,特首幾番挽留,直至立法會不信任動議前夕,王䓪鳴才匆忙下台。
梁錦松稅前偷步買車,受輿論窮追猛打,梁向董請辭,董又多番挽回,更盛讚梁「高尚情操」,後來廉署介入調查,提交報告,梁錦松才倉皇下台。「高尚情操」,成為世紀笑柄。
「七.一」五十萬人上街,葉劉淑儀成眾矢之的。記者問葉劉會不會下台,董想都未想,就回應說:冇咁嘅考慮。原來葉劉早已因私人理由請辭,但不為特首接納,最後,葉劉也終要離職。
錯判民情——維護親信——挺身護短——群情沸騰——黯然下台,歷次政治危機,董建華都依足這個劇本重演一次,從來不會經一事長一智。這固然是由於董建華的政治歷練貧乏,敏感度不足,不肯與時並進,也與「倒他的閣員,就等於倒董」這種陰謀論的思維密切相關。
董建華,就像籠中的一隻白老鼠,在旋轉輪上不停地轉,白忙一場,無論如何筋疲力竭,仍是原地踏步,毫無寸進。他自己認為鞠躬盡瘁,外面的人卻覺得可笑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