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有廠商最近在香港發動減價戰,以二萬多元的價錢,推出國產四十二吋等離子電視機(PLASMA);而早前國產DVD機已大減價,在深圳福田區華強北路,四百元已有交易,再現「中國製造」的廉價特性。不過,業內人士擔心,近年國產電器一浪接一浪的減價潮,將會把整個產業拖入「低價、低質」的泥沼,無法突破在技術上受制於美、日、韓的困局。
現時,中國生產的DVD機,已佔全球總產量的七成。然而,國際市場上買家耳熟能詳的中國品牌卻是鳳毛麟角。內地製造商也慨歎,DVD機這個市場其實「好睇唔好食」,近年一輪又一輪的減價戰,已經導致廠家走入只注重削減成本,忽視研發和服務的「死胡同」。
一言以蔽之,「中國製造」正面臨「出口數量不斷上升,經濟效益卻不斷下降」的困境,與多年前國產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因生產過剩、價格下跌,最後導致產業萎縮的情況如出一轍。
國產DVD機目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所謂「中國製造」,實質只是「中國組裝」,所有核心零件,包括機芯、解碼部件等都須從日本、韓國和美國進口。
日本人已看穿了這點,去年初,由日立、松下、東芝等六家企業組成的聯盟,就成功迫使內地一百家DVD機生產商,每生產一部DVD機,便要支付四美元的發明專利費。
最近又有報道指,這個日本企業聯盟,準備向內地的電腦生產商埋手,徵收安裝在電腦上的DVD機專利費用。以每年國內生產近千萬部個人電腦計,這筆專利費用將頗為驚人。類似透過知識產權訴訟,追收發明專利費用的個案,相信陸續有來,下一輪,最有可能的是國產PLASMA電視機和數碼相機。
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若果內地企業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已的核心技術,或者在現時的技術上研發出一些嶄新的附加技術(VALUE-ADDED),便可以反過來向外國生產商索取專利費用。七十年代的日本製造業,便是由此產生出自己的品牌。「中國造製」能否邁向「中國創造」,相信還要一段漫長的日子。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