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報道,七一之後,北大人給董伯的「最新指令」是「穩定壓倒一切」。從胡錦濤會見香港富豪團時多番強調穩定,以及五十多個訪京團接到的訊息來看,這消息絕對可靠。實際上,這也是中共這十多年在內地施政的最重要原則。
強調穩定,當然是針對逾五十萬人上街的「不穩定」啦。從中共專權政治的角度來看,莫說五十萬人上街,即使只有兩千人上街,也是對中共政權的「穩定」的挑戰。
但怎樣才能維持穩定?又或者是,怎樣才能防止或壓抑人民上街表達對政治、經濟相關施政的不滿呢?中共向來的手段,不外是胡蘿蔔和大棒兩手。胡蘿蔔就是向百姓施恩,讓百姓得點經濟上的甜頭;大棒就是以強力鎮壓對付包括上街示威的「動亂」。
對專權政治加上新聞封閉的中國大陸社會來說,這兩手自然是有效的。所以中共一直沾沾自喜於八九年「六四」採取強硬措施之後,再配以全面經濟自由化的政策,於是維持了十四年的穩定。
然而,對香港這個多元化的城市,在國際社會與國際媒體的注視之下,大棒手段就使不出來,只能使用胡蘿蔔的手段。七一以後,CEPA,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略有紓緩,是中共的胡蘿蔔手段,也略見成效,至少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示威的事。但是,如果大棒的手段使不出來,光靠胡蘿蔔的手段,在這個多元社會中,仍難做到多元平衡的穩定。因為任何公共政策,總不可能對所有人有利,而且也總是有人反對的。若一遇上反對,或受到主流媒體的批評,或甚至市民又威脅上街,就立刻把既定的政策收回,這樣的政府,也就等同於跛腳鴨政府,不僅威信蕩然,而且各級高官也無所措手足矣。這樣的局面,可說是「官不聊生」。
以填海工程為例,當然決策過程有瑕疵,但輿論一鬧,所有政府高官和行會成員,包括環境及運輸局長廖秀冬都噤若寒蟬,沒有人敢出來為政府的決策講話。只有兩千人上街「護港」,政府就慌了。相信孫明揚巴不得政府在「暫緩令」的官司輸掉,輸了就萬事大吉,贏了還不知如何與民意掙扎呢。筆者有一位任職大集團高層主管的朋友說,如果他之上有一個動輒收回決策的總裁,他一定辭職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