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及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已於上月開會決定,以「兩部制電價」取代「經營期電價」,預料華能國際(902)、北京大唐(991)及山東國電(1071)的電價收入將受壓,包括中電(002)在內的外商,已投資23億美元(179億元)的39個合資電廠,也會遇到減價壓力。
中央對於電價改革方案保持低調,內地傳媒在決定後1個月才作出詳細披露。據《經濟觀察報》日前報道,發改委、電監會、兩家電網公司及5大發電集團等近300名代表,已於9月5至6日,在北京昌平召開全國電價工作會議,正式傳達了《電價改革方案》,並討論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及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
根據新方案,實行了5年多的「經營期電價」,將被「兩部制電價」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但總電價水平沒有大波動,不過方案未有時間表。
所謂「兩部制電價」,即電價分別根據電廠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來作價,缺電時電價會高些,反之會低些。另外在廠網分開之後,發電電價及輸配電價會分別計算,發改委已下達了《電力廠網價格分離實施辦法》。
滙豐證券電力分析員李明廣表示,據他所知電價改革最快要05年才正式進行,對在港上市電力H股的股本回報率肯定有負面影響。
「中國的終端電價,大部份落入發電企業的口袋裏,電網公司收取的輸配電價低得不合理,如果終端電價不加,輸配電價要加,只能減上網電價。」不過李明廣說3大電力H股的經營基礎較好,有力消化負面影響,最終可能因為其他對手受打擊而退出市場,反而增加市場份額。
「所以最終結果可能是電力H股的股本回報率降低,但純利增加。」李明廣更稱,中國對電力需求殷切,8月份發電量較去年同期增加16.9%,故電力H股雖有陰霾,仍可看高一線。
不過,外商投資的電廠,在新制下要重新協商電價。中電是內地投資最多電廠的外商,合資電廠裝機容量共9166兆瓦,攤佔容量3163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