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據大學統一英語水平評核試(IELTS)的結果顯示,本港逾一成大學生在畢業時,英語水平連一般外國大學收生的最低要求第六級也未能達到,稱不上具足夠的英語溝通能力;嶺南大學和浸會大學更多達四分一考生水平低於第六級。不過,全港最低分的兩名大學生,卻來自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只有第三級的極有限英語水平。 記者:譚秀嫺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去年推出大學統一英語水平評核計劃,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中,約一半即七千三百多人報考了該試。較早前教資會公布,八間院校的平均分由六點零六至六點七八分,屬可接受水平。
可是,據教資會回覆本報查詢時提供的資料顯示,部份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之低,令人咋舌。兩名分別畢業自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的學生,只考獲第三級,屬極有限水平,只能在十分熟悉的情況下用英語斷斷續續地作籠統的溝通;另一名香港大學畢業生亦只獲第四級,英語運用能力有限。其餘七千多名考生的成績則在四點五級或以上。
儘管多數大學都有學生主修英文,但有關考生中,全港只有一人獲得最高的第九級評分,該學生畢業自港大。對於學生的極端水平,港大、中大和科大均不作評論。
嶺南大學有兩成七考生未達第六級水平,比率是八大之冠;但嶺大也是唯一沒有學生跌破第五級成績的院校。嶺大發言人坦言,該校收生成績較遜,但在入學後,嶺大學生增值是最高的。
浸會大學也有兩成四考生未達第六級,浸大發言人指本港大學收生的英語最低要求,是高級程度會考E級,由於IELTS與高考的試題性質和評分標準不同,故難作比較。
教育政策關注社副主席、資深中學英文教師周蘿茜說:「我覺得好醜囉。真係好差,真係好肉酸。」她的學生曾反映,升上大學後「英文反而差咗,好符碌都可以過到關」。
她批評,每間大學都均有英語教學中心,採用小班教學,而語常會、優質教育基金等都有英語撥款,大量公帑都用於改善英語水平,但栽培出來的「喺語文方面係次貨,咁點樣交代呢?」她促請有關方面進行檢討。
政府為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近年均向八大額外撥出語文培訓補助金,○二至○三年的核准金額高達八千七百五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