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帶動區選新文化

「新秀」帶動區選新文化

李明空

十一月二十三日區選揭幕,何秀蘭對葉國謙成為焦點,有人稱之「世紀之戰」。好戲在後頭,若何秀蘭今趟成功"voteHIMout",葉國謙不能再靠區議會互選制度入立法會,明年面臨參選挑戰才是「世紀之戰」,何葉之戰乃「世紀前哨戰」而已。
傳媒焦點之前着眼於保皇黨要受到誰黨誰人狙擊。對於初次參選者如「公民起動」等,多簡單概括為「空降」「新人」。如果他們單是政治新秀,民主黨、保皇黨每年也有夠多的新面孔空降,何以值得市民投一票?
公民社會是社會運動參與者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民主、人權、自由、法治必不可少。故此,第一,政治新秀必有着政治權利的追求。有人會說,區議會為諮詢角色,以服務為主,新人為何不去選立法會?這是否選錯了參政層面?

大錯特錯!現時不過是很多議員接受政治現實,忽視區議會的政治功能。港島區部份議會曾就二十三條投票,保皇黨佔大多數,結果通過支持粗暴立法動議,這絕不能代表五十萬在港島留過足迹的市民意願。
第二,政治新秀參與地區事務資歷深厚,推動婦女事務,關注青少年和種族議題。他們清楚地區中組群的需要和忽略。譬如說,議會撥款缺乏性別觀點,以致婦女活動局限於傳統內容如清潔、烹調等。類似活動局限定型妻子、母親和媳婦角色,忽略婦女真正面對雙職壓力、綜援、家庭暴力、單親和離婚等問題。
第三,地區事務長期被保皇黨窄化為小恩小惠。沙士期間區議員大派口罩,鋪天蓋地掛滿個人衞生的街板。責任個人化對市民長遠享有健康生活治標不治本。沙士一役涉及政策制訂、建築和城市規劃、醫療體制、知情權利等,讓市民獲得這些視野乃議會責任,但此類想法在議會文化中實為罕見。
政治新秀沒有雄厚背景,選他們會連半點小恩小惠也盡失?這也未必。保皇黨失勢,只會令他們積極搞更多蛇宴、荔枝團。到時市民獲政治新秀於議會為市民落實公民社會理念,另方面同時啖蛇啖荔枝,把保皇黨當成廉價旅行團,豈不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