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近日有關維多利亞港填海問題的爭拗,相信大部份市民都會認同,香港的填海自一八五○年在上環區開始第一次至今已有超過個半世紀的工程,其規模之大可算得上是世界之最,同時對我們的城市破壞之大亦是無可否認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除了填海,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既能配合社會發展之餘又能減低對環境資源的破壞?首先筆者對適度的填海工程並不反對,因為有關工程確實對交通運輸及增加土地資源有幫助,從這方面填海計劃是值得支持;但假若這並非別無他選、非迫切性和對環境有極大的破壞,這樣則填海與否卻值得商榷。
回看香港現時的土地資源情況,仍有約八成的土地仍未開發,雖然約七成是位於有管制的郊野公園範圍內,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土地位於新界,現時仍未開發,這方面的土地資源仍未充份利用之下而選擇繼續大規模的填海,未免說不通,當然要開發新界所花的成本着實高於在市區內填海,以至市區重建,但外國經驗告訴我們填海已不合時宜,大部份國家對填海以增加土地資源的策略遠低於市區土地資源重整以及發展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資源互助的策略,例如英國大倫敦區與日本的大東京區和加拿大多倫多等的城市發展,正說明不用長期填海也能成功的例子,背後說明了政府管治能力、長遠規劃的重要性,這方面特區政府的領導者和問責官員實在要改變目前的城市管治及發展的思維。
再者,針對減少填海工程,亦有很多團體指出現時市區內的土地資源仍有重整、改善的空間,這是基於市區裏仍有多達九千多幢超過三十年樓齡的舊樓的地積比率仍然十分低,於是乎加快市區重建步伐有助減低對填海土地的需求,固此上月測量師學會提出在補地價方面,政府要有彈性和折扣給予發展商,如新加坡便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補地價折扣。
如果政府能落實這方面的建議,筆者相信實有助市區重建的推行,但從過往政府對補地價方面的政策及態度是傾向保守的,連市區重建局在推行重建計劃時也需要多番爭取,在地價上才能獲得優惠,更何況是私人發展商?這方面筆者不感太樂觀;事實上目前市區重建確實需要有較彈性的政策,以吸引私人發展商的資金重投於市區改造這個發展策略上,長遠而言可改善目前市區內的惡劣生活環境,反映出香港作為一個世界級城市的典範。
長遠而言,香港要建立一個平衡的城市發展模式,換句話說既包含適度的填海和新界土地開發利用以及強化市區重建三個不同發展模式和策略,從而減低土地資源過份集中某一個模式開發,令日後香港的城市發展更趨於合理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