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人民幣升值難救美貿赤

平心而論:人民幣升值難救美貿赤

80年代初期,日本進口貨在美國大行其道,由汽車、鋼材、電器產品和照相機等,都被日本貨打到七零八落。有很多工廠被迫關門,大批工人失業,於是在工會和政客推波助瀾之下,「打砸日貨」(Japanbashing)成為一股社會惡風。那時每隔一段時候,總有一群人在公眾場合,用大鎚把日製產品當眾砸爛洩憤,抗議日本入口貨製造國內失業。當時有識之士已經指出,這種盲目的情緒發洩對美當時經濟情況毫無幫助。
事實上,美國的工業要保住職位,惟有從提高效率或提升科技着手。此後美國果由此方向努力,10多年後,其經濟增長已遠超日本。但想不到20年後的今日,那種盲目的打砸手法又重現,不過今次的打砸對象不是日本,而是比當年日本落後的中國,煽動「打砸中國貨」(Chinabashing)的也是工會和政客。再加上明年是美國大選年,當今政府在民望日益低下和失業率高企的情形下,「打砸中國貨」成為最好的政治代罪羔羊。
今次打砸手法不是當眾砸爛中國貨,而是不斷叫囂,強迫人民幣升值,彷彿一旦人民幣升值便會達到阻止中國貨進口,製造業職位便可保留。這是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

廉價中國貨非元兇
中國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工廠是美國人間接催生的,因為10多年來,美國消費者已享受慣了又平又靚的進口貨,美國國內大型連鎖店不斷向顧客灌輸「天天低價」(everydaylowprice),於是舉國上下都以追逐不斷低價為目標。那些不能減價供貨的生產便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關門,二是把工廠搬到更能生產物美價廉的地方去,而中國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由1994年至今,中國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價值增了3倍,生意額每年達1370億美元,同期美國每年出口額到中國只是250億美元,貿易逆差超過1000億美元。單從數字看是誤導的,因為65%出口製造商不是中國公司,而是世界各國跑來中國設立的工廠,其中以美國為最大投資者之一。以中國最大40名出口製造商為例,美國佔了10名,包括Motorola、Dell和IBM等,全球零售商巨無霸Wal-Mart和Target,更把中國視為主要貨源,大力把它們那套「天天低價」的哲學施於中國的製造商,不斷壓價以求在競爭中打倒對手。中國也的確能滿足它們所需,所以,可以說沒有中國的貨源,便沒有「天天低價」的美好時光,也沒有過往10年的低通脹局面。
而且把「打砸日本」與「打砸中國」相提並論有欠公允,當年衝擊美國的日本貨幾乎全由日本人擁有的工廠在日本製造,因為日本從來都不容許別國在日本成立工廠。而且日本法律禁止外國公司涉足一些重要行業,例如電訊器材、汽車和電腦等等,這與中國的開放態度有天壤之別。

貿易逆差來自歐日
如今國內電訊器材、電腦元件、汽車業都是以外國公司佔重要地位,中國的政策仍然是歡迎外國製造業到中國來投資設廠。外國廠家不但可以出口,還可以行銷中國市場,這與日本當年的只顧利己的政策完全不同。
中美貿易逆差弄到今天如許巨大的數字,除了因為設在中國的工廠(包括中外公司)具有很好的效率,能夠出口最價廉物美的產品外,美國本土的出口工業多年來卻相對萎縮,特別是對歐盟和日本市場。過去5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達4180億美元,大部份是與歐盟貿易而來。所以,強迫人民幣升值根本解決不了美國貿易赤字。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