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常被視為大市表現的指標,除了傳媒廣泛報道外,銀行和證券行的電子屏幕亦頻密地顯示各地股市的指數變化。但事實上,絕大部份指數均不能反映大市的整體表現,更遑論個別投資項目的走勢。這並非說指數沒有參考作用,關鍵在於你是否明白指數的實際功能,並藉此制訂更適合的投資策略。
以美國股市為例,我們在香港最常接收的指數訊息,是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簡稱「杜指」)和納斯達克指數(簡稱「納指」);而在許多投資者心目中,這兩者便代表美股。假設一位投資者購入了美股或美股基金,當杜指或納指上升時,他會為自己的投資升值而雀躍,而當有關指數下跌時,他便忐忑不安。這位投資者誤以為上述指數代表整體美股,把它們的表現等同於自己的投資項目的表現,結果不單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也很容易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
實情是,美股包括超過7500家上市公司,當中既有福特汽車和通用電氣等每年營業額逾1250億美元的「巨無霸」,亦有像微型晶片公司Exar等每年營業額低於5500萬美元的小型公司;而除了包羅不同規模的公司外,美股所包含的行業亦可算百花齊放。
相比之下,杜指僅包括30家美國上市公司,這些企業在2001年度的營業額由132億美元至1875億美元不等,可謂美國大公司的天下;而納指雖然包括超過4000家上市公司,但卻以科技公司為主。至於另一個本港投資者較認識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簡稱「標普指數」),它包括500家美國上市公司,但同樣以大公司為主──即使是市值最低的標普指數成份股,其一年營業額亦高達1億4千3百萬美元!
上述「以偏概全」的情況,不僅在於美股指數,亦是其他市場的普遍現象。可以說,除了少數的指數外,絕大部份指數只是反映某個市場的部份環節。不同的指數在同一時間往往分道揚鑣,正好說明指數並非反映整體大市這個事實。況且,部份指數有其結構性的局限,例如杜指是按股價加權計算,因此股價較高成份股的價格變動,對杜指的表現有較大的影響,這個局限令杜指的代表性進一步收窄。
然而,指數雖不能反映整體大市,卻能有效地反映市場不同環節的表現,而這正是投資者可善用之處。投資者如能善於利用合適的指數,便能有效地衡量他的投資表現。
當中的竅門在於能否以「合適」的指數作為比較基準。舉例說,你考慮投資在一項美股基金,而這項基金主要持有小型公司。倘若你把該基金過去一年的表現與標普指數同期的表現相比,發覺前者遠遠跑贏後者,於是認購該基金,你便可能因而犯錯,原因是標普指數成份股以大型美股為主,而期內該等公司的表現卻落後於小型股。倘你以羅素2000指數(Russell2000)作為比較基準,你可得出更準確的評價,該指數包括由FrankRussell公司所追貼的3000家公司中市值最低的2000家公司的表現。
進一步說,即使是同一類指數,功能亦有分別。部份投資者以杜指作為比較大型美股基金的基準,但覆蓋公司較多的標普指數,其實是更可靠的選擇,你亦可考慮羅素1000指數,後者包括紐約及納斯達克交易所內市值最大的1000家公司。
此外,你亦可借助債券市場各類指數,來比較債券基金的表現,大部份美國債券基金均以雷曼兄弟整體債券指數(LehmanBrothersAggregateBondIndex)的回報來衡量表現。該指數追貼美國所有投資級別的穩定收益證券,包括年期超過一年的政府、公司及按揭證券。
比較增長類美股基金,可採用羅素3000增長指數;比較價值類美股基金,可採用羅素3000價值指數;欲比較美股整體表現,則可參考Wilshire5000指數。後者覆蓋全美所有上市公司。欲了解美股各行業的表現可參考標普指數的行業指數。總而言之,你必須善用指數的功能來作出更佳的投資決定。
理解指數真正的「風向儀」作用,你便毋須因個別指數的升跌而加速脈搏跳動。更重要的是,你有正確的基準來衡量你的投資表現。一項長期能跑贏基準的基金,雖然短期內落後,仍是可取的選擇。正確的投資取向,是精明投資的先決條件。
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
富達投資熱線:26292629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