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圖),昨天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中國有能力送人上太空,既表現了大國的科技能力,又促進了中國掌握太空軍事科技的潛在能力。
楊達強調,外太空的軍事作用絕對不能忽視,就像今年初的美伊戰爭,美國在衞星導航以及衞星偵察等外太空科技的協助下,一面倒地打敗伊拉克,可見太空科技的重要性。
楊達指出,發射載人太空船,是中國掌握太空科技軍事用途的必經階段,儘管中國政府否認發射神舟五號有軍事用途,但長遠而言,這肯定是重要一步。中國早前參加了歐洲的伽利略衞星導航計劃,該計劃準備發射三十顆衞星上太空,以抗衡美國的全球衞星定位系統(GPS)。中國是亞洲唯一參與該計劃的國家,足見中國的實力。
楊達續稱,中國如不能在十年內在太空科技方面創出成績的話,在政治上就難以給予外國一個真正大國的形象。
對於西方傳出的「中國飛船威脅論」,楊達不以為然。他解釋稱,中國的載人太空船尚在初步發展階段,將人送上太空,已經是美、俄四十年前的科技了,不過,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中國起步雖然遲,但跳步卻很快。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