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點與線:戰爭與和平同樣政治化 - 林沖

國際點與線:戰爭與和平同樣政治化 - 林沖

如果說諾貝爾和平獎跟政治不沾邊,沒有人會相信。最根本的理由,是國際政治本來就很容易引起紛爭──道不同不相為謀,跟人一樣,一言不合,可以繼而動武。因此,戰爭與和平,同樣政治化。今年,和平獎得主是伊朗女法學家伊巴迪,算是爆了個大冷門;至於博彩公司開出賠率二賠五的教宗,則大熱倒灶。伊巴迪獲獎,不必深究是否實至名歸,但肯定是充滿政治色彩。
伊巴迪,在過去一年的新聞網都難翻尋到其消息。德新社記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一間大酒店內,更立即問當地人是否知道她這個人,得到的答案是:Ebadi,whoishe?(伊巴迪,他是誰?)要留意的,反問中是用上he而不是she,是他不是她,伊朗人連伊巴迪是男是女都不曉得。

伊朗新一代要求變
當然,諾貝爾和平獎不是選名人,伊朗也還是個伊斯蘭的男權國家,伊巴迪是否聞名,某程度上不重要。但話得說回來,名不經傳,足見她對世界和平未有深刻成就。和平獎的評審委員會公布她的名字時就直認不諱,選她是為了推動伊朗的人權和民主發展,毫不隱瞞。這說明和平獎,除是一個表揚對和平有貢獻人物的光環外,更成為政治工具。
在這兩年的國際政治,伊朗本來就是一個焦點:美國指摘德黑蘭是邪惡軸心,執意發展大殺傷力武器,這個月底,更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開給伊朗提交沒有這類武器證據的限期。幾個月前,德黑蘭更上演伊朗版的六四事件,學生連續十天上街示威,高呼要民主自由,當局大規模搜捕學生領袖。伊朗不是在一個革命邊緣,但國內新一代要求變,這就帶來了變局契機。
諾貝爾和平獎這次落在伊巴迪這名女子身上,理所當然給伊朗的民主和人權抗爭,帶來了一個象徵人物,凝聚力量。這個獎一頒,是成了伊朗今年政局的催化劑。和平獎推崇和鼓勵和平,世界早知;但在推動世界政局大變方面有多大力量,在伊朗將見到一次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