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估「個人遊」的效益

不要高估「個人遊」的效益

國內自從放寬「個人遊」限制,及落實「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本港市面的氣氛明顯好轉;失業率持續上升九個月後,首次下跌;再加上美元轉弱有助本港出口等利好因素,不少高官及經濟評論員均憧憬本港會步入經濟復甦期,港元兌美元滙價更創下十八年來的新高,股票價格亦乘勢上升。筆者認為「個人遊」及「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對本港的經濟效益被神化了;要經濟全面恢復動力,特區政府還要加把勁。

中央現在只是回禮
首先,放寬「個人遊」限制及落實「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普遍視為中央政府給予特區政府的大禮,這種看法使筆者啼笑皆非。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對外開放,對人才、資金、資訊、貨物等進出沒有半點限制,全世界的貨物入境,基本上都是零關稅,唯一例外,可能是因政治問題,國內專才來港工作是受到規範。所謂大禮,本質上只是放寬部份不合理的人流及經貿限制;強要說是大禮,應先回看過去二十多年來,香港政府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況下,讓港人到國內旅遊、工作及投資;若減少限制是一份禮物,香港政府送給中央的是厚禮,現在中央政府只是回禮。
從經濟學的角度,生意往來總是互惠互利,根本談不上是送禮;若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港商無法在國內賺取利潤,在國內投資的港商,恐怕早已雞飛狗走。用同樣的邏輯,若是無利可圖,放寬「個人遊」限制及落實「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並不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好處;來港的國內旅客、人才及資金,絕大部份應是以私利為出發點。如無意外,流入香港的資金及專才,遠不如流入國內的多,簽訂新協議,對國內的經濟效益應較香港高;「送大禮」的歪論,還是不提也罷。

也許有人會質疑,國內旅客訪港怎何圖利?圖利的狹義解釋是賺取利潤,廣義卻包括一切金錢及非金錢效益。若香港不能滿足旅客在消閒、購物、娛樂等的要求,儘管沒有限制,來港度假的旅客應該為數甚少。因為香港奉行零關稅,國際級產品價格大多較國內便宜,加上產品緊貼潮流及質量有保證,購物天堂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當然不是以價廉取勝。另一方面,香港是世界少數的國際都會,來港走一趟對國內同胞是百利而無一害。

高購買力曇花一現
無可否認,放寬「個人遊」限制能帶來大量人流,但香港不能因而走向經濟復甦。因非典型肺炎而流失的歐美及亞洲旅客,還沒有回來。即使國內旅客勁升百分之五十,今年總入境旅客人數還是未許樂觀。要知道旅遊業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旅遊業整體收益增加兩成,經濟才會有百分之一的增長。要旅遊業成為經濟火車頭,有如癡人說夢。
在非典型肺炎爆發期間,國內累積了大量希望外遊的消費力,放寬「個人遊」使這股消費力在短時間內釋放,大批高購買力遊客來港的情景,只會是曇花一現。許多人也許不知道,約百分之三十的國內旅客不會在香港留宿,「個人遊」旅客不留宿比率應更高,這些人大多從陸路即日往來,留港多於一天的旅客,亦大多選擇三、四星級酒店,好些更會在親友家中留宿;他們在酒店及航空交通的消費,遠較其他旅客為低。
酒店業因高估「個人遊」旅客的流量及消費力,在黃金周前提高房間租金,最終要割價競爭,但入住率比去年還差。香港人還是實事求是點,不要高估「個人遊」的經濟效益。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