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散場 - 陶傑

提早散場 - 陶傑

董班子的最新危機,是董特首成為孤家寡人。維港填海的爭論只有孫明揚前線作戰,主管環境運輸的廖秀冬不知所蹤。政府的十一酒會,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缺席,小道消息說七一遊行之日,董特首在家看電視,從沒有給政務司司長打一個電話。殖民地時代,爆發五十萬民眾反政府示威的危機,很難想像港督和布政司完全不聯絡。
董班子內部的凝聚力超薄弱,對外的公信力超低。一個政府的內閣,是社會的頂層辦公室,出現貌合神離的辦公室政治,不是政府垮台的先聲,就是社會動亂的前奏。
在電影《教父》裏,馬龍白蘭度扮演的教父,要維持黑幫的組織效率,貫穿全片的管理學智慧,只有一句錦囊秘訣:「要與朋友保持緊密,但要與辦公室的同事更親」(Keepyourfriendsclose,butyourfellowofficeworkerscloser)。

後七一的董班子,不可能有高昂的士氣,特首已廢武功。年底起,第三屆特首的角逐開始,「候選人」的熱門名字即將滿天飛,其中包括董班子內的財政司司長。班子的其他人員,這時無人再肯為一個權威盡失的弱勢領袖効忠賣力,只會靜默等待新主出台,因為,此時此刻,班子任何人想爭做董建華的親信,都要盤算到了第三屆新政府,被清洗出局的可能,形勢有如一九九七年彭定康撤出前的末代政府。
但當年彭定康挾強勢魅力而至,為了英國的光榮撤退,硬撐住了一個本來應該是跛腳鴨的夕陽政府,在僅有的五年,推行了影響深遠的各項大政,為他的繼任人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董先生卻不同。他對自己的班子喪失了權威。班子中人,個個閃縮低調,看着別人揹黑鍋下台,只要自己能生存就好。這是一盤敗局。
英國前外相韓達德最近出版回憶錄,記述他在戴卓爾夫人內閣中的經歷。戴夫人後期強行人頭稅,全國反對,保守黨認為不內部政變,下一次大選全黨必敗。
當年財相羅森在內閣反對人頭稅,只需要身為內政大臣韓達德的支持,兩大重臣聯手,戴夫人就不敢蠻來,因為人頭稅是要財政部策劃,內政部在全國執行的。但韓達德卻態度曖昧,在回憶錄中,他說:那時戴夫人只信她自己,人頭稅是個人情緒的激進決策。
回憶錄出版之後,羅森撰文評論:如果當年韓達德能表態,與自己同一陣線,一起否決人頭稅,那麼戴夫人就不會倒台。韓達德默不作聲,是為了明哲保身,或更聰明一點,是故意讓戴卓爾擁抱着人頭稅倒台,因為他自己想角逐首相。
香港的戲院,有一個廣泛的壞習慣,電影完場前五分鐘,帶位員就搶着開大門,電影在播結局時,觀眾就同時聽着扯門簾的聲音,十分掃興。董特首剩下四年不到,電影還沒放完,但全港市民,都已經聽見戲院拉門簾沙沙般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