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次出入人多的地方都會「極度驚慌」,疑神疑鬼地感覺周圍的人都注視你的一舉一動,出席社交場合時心跳加速、面紅或聲音顫抖,你可能已患上社交焦慮症。有精神科醫生估計,全港最少有十一萬人患上社交焦慮症,若患者不及早就醫,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嚴重者甚至有自殺傾向。 記者:陸羽平、馮永堅
「我成日都匿埋喺屋企唔敢出街,因為驚俾人鬧。」二十一歲的John(假名)每次上街都會心跳加速、坐立不安,又害怕結交朋友,平日只敢到熟悉的快餐店用膳,多年來連在街邊買串魚蛋也不敢,「因為唔知應該排喺邊度,驚俾人話我打尖。」
John對記者說,自中二開始害怕上學,每學期缺課近百次,後來報讀電腦課程,這種感覺愈加強烈。「上堂嗰陣成日覺得啲人喺度留意緊我,自己都覺得頂唔順。」直至今年初他瀏覽互聯網上時,偶然發現「社交焦慮症」這個名詞,三月開始接受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終逐步解決困擾他多年的問題,重投正常生活,開始「夠膽買魚蛋」和結交朋友。
任職會計師的Zoe(假名)三年前也受社交焦慮症的困擾,三十七歲的她發現自己經常無故「手騰腳震」,碰見朋友時情況更嚴重,達到不能受控的地步,她的姐姐也有同樣的情況。
她向醫生求助,始知自己可能因遺傳而患上社交焦慮症,情緒一度非常低落,「去到邊,喊到邊,重有種想跳樓嘅感覺。」最後,她接受中大醫學院的治療,情況始見好轉。
中大醫學院聯同轄下的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在今年三月中,以電話訪問三千多名十五至四十五歲的市民,發現百分之三點二的受訪者有社交焦慮症症狀,由此推算全港超過十一萬人患有此症。
調查顯示,超過三成患者感到「做人冇意思」而有自殺念頭;超過八成患者恐懼社交場合,因害怕自己會做出令人為難或失禮事情,又或害怕他人談論、批評自己。大部份患者出席社交場合時,都有心跳、面紅、顫抖及出汗等生理反應。
負責調查的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兼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昨在記者會上指出,若市民過去一年曾害怕出席某些要面對人的場合,出席社交場合時感到不安或恐懼,又或因怕尷尬或出醜而逃避出席社交場合,已算患上社交焦慮症。李誠呼籲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病情惡化成抑鬱症或出現自殺念頭。
該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郭碧珊指出,普遍市民不了解甚麼是社交焦慮症,只有約一成患者會求醫,但其實近八成患者只要經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情況都會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