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市專家手記:<br>通脹數據左右聯儲局決策

美市專家手記:
通脹數據左右聯儲局決策

一些重要經濟數據,會影響美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走勢,上期已為各位詳細介紹過反映生產商製造及批發成本變動的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PriceIndex,PPI)。今期再為大家剖析反映消費者生活費用,以計算通脹水平的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

與生產物價指數一樣,消費物價指數亦是市場衡量通脹表現的重要數據。消費需求與生產需求一樣,往往會隨經濟向好而增加,導致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通脹壓力,令股票及債券價格下跌。以美國為例,若物價升勢過劇,聯儲局可能會透過加息手段來控制通脹,冷卻經濟;相反,要是物價下跌,便會出現通縮壓力,聯儲局或需減息以刺激經濟。

指數成份大同小異
大部份國家或地區都會自行編製消費物價指數,組成部份或有分別,但主要成份則大致相若。就以美國勞工部每月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為例,所涵蓋的商品與服務,分別有食物及飲品、房屋、衣服及日常用品、能源及交通、醫療服務,娛樂、教育及通訊,以及其他商品與服務如煙草產品與理髮等等。至於投資項目如債券、股票及人壽保險則屬儲蓄項目,並非消費物價指數涵蓋的範疇。
每月,美國勞工部會向全國87個城市(約佔全美總人口八成七)大約23000間零售商號與服務機構,收集80000項商品與服務的零售價格,另外再搜集約50000名業主與租客的租金資料。此等數據收集後,便分別歸納200種開支類別,再按本身的重要性,決定在指數中應佔的比重,從而計算出消費物價指數。不少機構在調整僱員薪金或服務收費時,均以消費物價指數作為依歸,而美國聯儲局在制訂金融及財務政策前,亦會參照消費物價指數的走向。
假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2.3%,便表示生活費用較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實質購買力便隨之下降。例如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美元紙幣,到了今日只能購買價值約97.7美元的商品與服務。

生活成本範圍更廣
有些人會將消費物價指數視作「生活成本指數」(cost-of-livingindex),但其實兩者有很大分別。消費物價指數純粹反映消費者購買一籃子指定消費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編製一項真正的生活成本指數則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生活水平的變化,以及消費者為維持其生活水平而在消費模式上作出改變(例如當鮮肉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或會改買凍肉)。雖然兩項指數均顯示商品與服務項目的零售價格變動情況,但生活成本指數會考慮到影響消費者生活的其他因素,例如政府政策及環境問題。
消費物價指數對投資者究竟有何啟示?
經濟學家及分析員會預測每月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但即使該指數的實際升幅超出市場預期,令高通脹似乎快將出現,投資者亦不應單憑該指數的升跌而輕率改變現行投資組合。然而,要是投資者憂慮日後通脹會加劇,利息會上升,則可選擇沽出對利息較敏感的長債,待利息上升後,再買入年期較短的債券。此外,投資者最少要每年評估投資組合的表現一次,而在財務狀況有變時,亦應進行檢討。
如要查看美國最新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可以瀏覽美國勞工部網站 http://www.bls.gov/cpi/ ,或其他主要財經網站如Yahoo!Finance 及Bloomberg.com 。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前,亦應參考其他經濟指標與數據,例如消費者信心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及就業數據等等,並徵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以便作出明智投資決策。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資料僅為假設,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僅屬一般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推薦及法律、稅務及投資意見。有關個人之情況,閣下應諮詢閣下之律師、會計師、財務或稅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