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來天氣轉涼,一早一晚氣溫相差攝氏五、六度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海水相差一度卻可以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大亞灣核電廠的最新環境報告顯示,該廠五公里範圍的海面,海水溫度因核電廠運作而上升一度。有環保團體擔心這會令珊瑚白化枯死及破壞附近綠海龜的覓食地。
該報告公布去年的全年監察情況,了解核電廠運作以來,釋放的輻射影響。報告監察在鄰近大亞灣種植的荔枝、菜心,又化驗了海水、海魚、海蝦等,結果發現這些樣本的輻射量仍符合安全標準。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今次的監察雖然顯示海水的輻射量持續上升,但數值仍符合安全標準。
不過,核電廠排放出冷卻鍋爐溫度的水,卻令核電廠五公里範圍的海面溫度上升攝氏一度,情況值得關注。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助理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稱,海水上升一度足以構成嚴重的破壞,因為水底的氧化量會減少,有可能令生物窒息而死。他又提到大亞灣附近有一個生態保護區,該區域住有綠海龜,牠們會到大亞灣附近覓食,海水暖化破壞水中的生態環境,海龜的食物也相對減少。
朱炳盛又稱,愈接近核電廠,水溫會愈高,而水底的珊瑚最敏感,水溫上升一度足以令珊瑚白化枯死。
他認為,有關方面需要關注情況,並建議廠方考慮控制排水的流量,讓海水有足夠時間調低水溫。
另一方面,政府提交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及北大嶼山公路連接路工程項目簡介,將會就落腳點設於石散石灣或沙螺灣作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簡介內提到,大橋路線附近是一處具特別科學價值地點,有紅樹林、海草群落,而且附近東涌灣也是史前動物鱟的育養場,這些生態問題將於進行環評時詳細研究。簡介未有提及進行環評的時間,但指出整項興建工程暫定於二○○七年至二○一○年之間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