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指出,社交焦慮症是本港六大常見的情緒病之一,成因可能是因腦部血清素失調,女性患者的比率比男性高,可能與女性相對較內向,傾向將自己的情緒「收埋收埋」;男性則較常發洩不滿有關。
李誠指出,社交焦慮症與驚恐症、經常焦慮症、創傷後情緒病、強迫症及較嚴重的抑鬱症是本港常見的情緒病,估計大部份患者是因控制人類情緒的腦部血清素分泌失衡引致,年齡介乎十六至二十歲的患者相對其他年齡組別多,相信是父母教養及文化差異所致。
他解釋:「亞洲人『羞恥心』文化好重,所以學生上堂唔敢問嘢,好大程度係驚瘀。」心理學家郭碧珊指出,部份患者連搭小巴都不敢向司機叫「落車」,也有患者在公開場合參加抽獎活動時怕自己被抽中,要上台領獎。
不少患者因不能自控,從而影響工作表現及學業成績,卻因不了解這種疾病,不會主動求醫,導致病情日趨嚴重。但李誠指出,相對西方國家的百分之三至十三,本港的社交焦慮症發病率較低。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