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可以很暴烈,也可以很文明。
槍桿子下的政權,迫使民眾用血肉長城擋子彈,最是暴烈。像去年和今年之交,委內瑞拉人不滿查韋斯政權的顢頇無能,叫這個全球第五大產油國經濟坐沉船,一次次集會示威高呼「查韋斯滾蛋」,偏偏為政者不仁不義,寧見一個個血肉軀體倒地,也賴着不走,以保政權。
民主羽翼未豐的政權,在軍政和民主政治路上徘徊,民眾沒有那麼慘烈犧牲。像菲律賓,一次次「人民力量」起義,將馬可斯、埃斯達拉特趕下台,算是勝利。然而,在起義過程中,始終要看軍人往哪邊站,起義民眾的脖子上仍架着大刀,只算小勝。
最不暴烈、最不叫民眾心驚膽顫的起義,是票箱的起義。加州選民對原州長戴維斯一肚子憤懣,管治無效,於是依法簽名要求罷免他,然後用選票攆政績不彰的施政者下台,不用動干戈,不用幾十萬人上街咆吼吶喊叫他下台,最是文明。選票之所以神聖,正在於此。
加州的《三藩市紀事報》發行人布朗斯丁就說:「這是選民的起義。」當然,不是每個號稱是民主的地方,都可以讓有選民起義;民主政體,還是有東施效顰的。
加州選民在票箱起義,革走戴維斯的「命」,讓從無政治經驗的阿諾登場執政,當然不是前途就此光明一片,阿諾的勝利可還要經起時間考驗。但加州選民願意拉倒一個、捧上一個,那就正如《洛杉磯時報》的分析家巴拉巴克說:「這是對現狀的一巴掌。」拉倒現狀,才可打開變的活塞,否則只有悶局。
加州這場選民起義中,清楚可見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念。但值得補足一筆的,是民主制度原是經濟發展的孖生兒,這次加州選民的起義導火線,說到底還是克林頓那句政治名言:「那是經濟問題,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