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農曆九、十月起又是品嘗大閘蟹的好時候。每年香港人在這短短兩、三個月內可吃掉數以萬噸大閘蟹之多;市面上的大閘蟹價錢由三十元到二百元一隻都有;在準備飽嘗一頓豐富的大閘蟹餐之前,讓營養師來提醒大家一些食蟹時不容忽視的地方。
一百克的大閘蟹和黃油蟹分別含一百三十五毫克和四百五十毫克的膽固醇,所以相比起黃油蟹,大閘蟹的膽固醇含量其實並不算高,一隻也只不過是二百七十毫克,較建議的成人每天膽固醇攝取量三百毫克還要少。在西方營養學角度而言,大閘蟹只是蟹的一種,並沒有寒涼的界定,正常人只要每天不要吃多過一隻便可;但孕婦、兒童或患心臟血管疾病的人則不可多吃。
以中醫角度而論,所有蟹也是性寒而濕毒的,脾胃虛寒者最好不要多吃,否則容易造成頭暈、嘔吐和皮膚敏感。建議蒸大閘蟹時應煮長些時間,並配以紫蘇葉和薑,這可減大閘蟹的寒毒。而進食大閘蟹後,喝些以老薑加黑糖水煮成的熱薑茶,亦有祛寒健胃的作用。但勿以啤酒送蟹,寒上加寒,可引起肚瀉。
若綑綁大閘蟹的水草不潔而又未經徹底煮熟的話,進食後亦有可能會染上霍亂或甲型肝炎等傳染病。此外,切勿誤以為鹽、醋、酒和日本芥辣等具殺菌功能而進食生醃的蟹,近年上海便有近千人因吃未煮熟的大閘蟹而感染肺吸蟲。
由於大閘蟹生於湖底的泥溝裏,又喜愛吃小動物的屍體,身體外殼和腸道內通常含有大量細菌,所以烹煮前要以大量清水和刷來沖洗蟹身、爪和拑,這可洗掉百分之九十的腸炎弧菌。
蟹的蛋白質含量極豐富,死後容易讓細菌大量繁殖,會迅速變壞,所此買大閘蟹時必須要買新鮮生猛的,或在外出進食時要選擇有信譽的食肆,以免食物中毒。
大閘蟹的兩排鰓之間有一個白色六角形的蟹胃,屬極寒涼之物,切勿進食。若以西方科學角度而言,蟹的內臟可能積存重金屬,多吃容易引致腸胃不適或中毒。
林柿含大量的鞣酸,可與蟹肉中的蛋白質凝固成沉澱物,不易消化,並可造成嘔吐、肚痛或肚瀉等情況,所以食蟹後切忌食林柿。
患有膽固醇過高、冠心病、痛風症、胃病、皮膚敏感、腸胃寒、血壓偏高的人也可吃大閘蟹,但只吃蟹肉,減少吃膏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