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
中環填海官司人民終於輸了,香港政府那些喜歡鑽法律糞堆的師爺又贏了漂亮的一仗,法治的精神徹底得到彰顯,令人額手稱慶。在現在人人喊窮的當兒,祭出如果不繼續填下去,政府要賠償六億給承建商,要多少自由行、黃金周才能賺到這些錢,想想都心寒,那當然是要填下去,直到有一天填無可填,狹窄的維多利亞港成為旅客玩激流獨木舟的地方,才善罷甘休。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香港人個個羨慕資本家,姓李的,姓鄭的,姓何的等等,年輕人立志第一目標,便是要有朝一日擠進這些名流富豪的圈子裏,不管他們是開賭的,炒地皮的,拿市民的血汗金錢,每個月依時進貢,換來的是巴掌大,四面冰冷的牆壁的所謂地產發展商,總之一寸土地萬両金。維多利亞港兩岸景觀迷人,又處於黃金地段,不努力填海來換取金錢,實在於理不合。於是打中環到灣仔,尖沙嘴東等,擔沙塞海,堆出一塊塊黃金。那時香港人又去了哪裏?直到今天猛然發現香港是我家,怎麼我的家會變得如此醜陋,才站出來叫嚷!不知道富貴原來是要付出代價的。
不妨找一天來次香港自由行,跑到山頂往下看,便會發現今天維港不單水道狹窄,兩邊的玻璃幕牆大廈,一座座高聳入雲,尤其最近建成的那座坐落在中環的超高大廈,簡直就像是一根根「陽具」插在維港的兩邊,看過都要反胃。這種「陽具」崇拜本來便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之一,一種男權慾望的社會化表徵,高和大跟金錢合在一起,構成一幅金光閃閃的漂豪圖畫,便是這個社會的美學原則,維港的景觀只是證明了這個事實。
遲到好過冇到,從前我沒被金錢掩住了眼睛,現在我們發現東方之珠變成東方之豬,其實由港英時代便已開始摧殘維多利亞港,少年時搭乘渡輪是一種享受,現在水道變窄,水流急湍,波濤洶湧,坐着坐着竟暈起船浪。
我們從前不理自己的家,今天重建自己的家園,當然是要自己努力爭取,但最先要改變的,恐怕還是人生價值觀的重新審視,否則只是瞎起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