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新政治,新在哪裏?

民主搏擊:新政治,新在哪裏?

香港政策透視主席 邵家臻

一切的新,無論是新價值、新標準、新視野、新典範或新組織,都必然與想當然的俗流不同。由於新挑戰着舊,當它初步之時,遂必然因為人們的陌生而引起爭端。新是一種啟發,但在啟發裏卻躲藏着爭論。

對主流政策作出抗議
我喜歡以這種對「新」的特殊理解,去觀察現時的「青年政治」是怎樣的一回事?特別人人都期望在七一後的香港政治生態環境,應該有點新搞作;又特別是真的有不少團體、組合誕生,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新」,至少他們是如此將「新」與自己連成一體;更特別是,當區議會選舉已踏入門檻,只會有更多更多「新」的自吹自擂,跟着的所作所為就是如此的千篇一律。在「新」就快淪為僅僅是一種「語義工程的實踐」之前,仍然要看清「新在哪裏?」

新政治力量之所以是新,因為:﹙一﹚它是導因於不滿主流政治運動者無力處理新興的社會和政治問題;﹙二﹚對主流政治運動者的特定政策和做法作出抗議;﹙三﹚對長久以來主流運動中講求二元對立、單一信息、約化問題和答案、不鼓勵異議思考等文化邏輯的挑戰;﹙四﹚有意對某些政治禁忌作出騷動和突破。新政治力量的建構,不是因為他的建構完全服人,而是因為它的問題意識,為我們評價政治力量的批判潛能,提供一些啟發。
回頭再看現時紛紛出籠的所謂新政治力量,不難梳理出他們所謂的「新」,其實是指:﹙一﹚年齡。這是現時最經常應用的定義,當中也夾雜了集體亢奮的情緒。新力量就是青年參與,甚至是青年參政,而且是愈年輕愈新,所以「公民起動」比不上「七一人民批」新,而「七一人民批」又敗給中學生聯盟!﹙二﹚是指資歷,所有來參加過選舉的都算「新」,只是連助選等支援幕後工作都未做過的,就是新中之新。這兩類的「新」,備受傳媒寵愛,並且應該是今屆選舉的噱頭。不過,如果品評選舉的社會效應,是用噱頭是否足夠、招數是否新猷以外的指標,我想每趟選舉裏的「新」,可會為社會帶來啟發、思考和騷動。即是說,新政治力量一輪動靜之後,香港社會對「抗衡」、「變」、「反抗」、「異議」有沒有多了半點認識?

青年與官員矯情對話
每年依時依候,青年事務委員會又聯同一些青年服務機構正籌備「青年高峯會」和「青年高峯會前奏」;又有些機構重彈舊調,決心搞成「區區有睇頭」的青年議會,我想若不嚴肅地弄清「新在哪裏」,很多新搞作也不知新在哪裏?不然的話,那些「迷惑的政治新力量」愈漸強大,反而使真正的新政治力量無法實現。
它所做的可能只是一面強烈地抑壓民間社會,另一方面積極為主政者創造「偽公民參與」的景觀,並不斷利用各種全港性青年會議的召開,將主要官員與青年齊聚一堂,進行新一輪肉麻和矯情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