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技術分析短炒合用

理財智慧:技術分析短炒合用

利用財務報表作出基礎分析的最大問題,就是時間性問題。香港上市公司一年只需呈交兩個業績報告,就算如美國般先進的股市,一年也只需呈交4個季度業績報告。在分析之時,當然希望採用公司最新的資料去分析。
那麼,利用會計數據去作出投資分析,最佳的時間就只有在業績公布之後的一段很短時間。
但股市每天運作,投資者亦不可能只在業績公布之後數天才進行買賣,特別是一些投資年期較短的資金,更希望有一些更頻密買賣信號的方法使用,於是很多投資者都喜歡使用技術分析方法。
技術分析方法,多用股市的數據,例如股價成交量、成交金額等數據。技術分析的優點,就是市場數據每天也有,如果要更頻密的買賣信號,更可使用每小時,甚至每分鐘的股價及成交量,作為分析基礎。
因此,若將技術分析與基礎分析兩者比較,技術分析的可用性比基礎分析為高。

長線宜採基礎分析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技術分析比基礎分析好,只是在應用之時,能夠應用技術分析的時候比較多.不過使用哪種方法,還要視乎情況,如果投資年期較長,例如退休基金投資,年期往往有20、30年,那麼利用基礎分析方法,使用會計數據來估算公司未來前景,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以資訊發放頻密程度而言,就算一年只有兩次公司業績報告,也沒有多大問題。
可是假若投資者只喜歡炒即日鮮,那麼公司的財務報表便沒有多大作用,反而公司的股價圖、技術指標對他們更有幫助。因此,使用哪種分析方法,與使用者投資年期有着重要的關係。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