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中國製造」成代罪羔羊 - 伍東

盡論中國:「中國製造」成代罪羔羊 - 伍東

「中國製造」一直是廉價產品的代名詞。隨着全球經濟步入通縮年代,「中國製造」卻成了美、日等國家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的代罪羔羊,國際輿論亦掀起一陣「中國經濟威脅論」風潮,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被誇大。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論調,也反映了「中國製造」所面對的困境。

經濟實力不斷被誇大
早在去年,美國和日本已不斷透過輿論,迫使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升值,其理由不外是全球經濟正面臨通縮,中國卻以滙率優勢,將大量廉價的產品傾銷到國際市場。日本傳媒更大肆渲染「中國經濟威脅論」,說中國已取代日本,成了向全球輸出各類工業產品的「世界工廠」。
早前出版了一本名為《警惕美國的第二次陰謀》的書,作者以日本在八○年代,因美國壓力多次把日圓升值,結果令經濟急劇衰退的教訓,來說明人民幣不能輕易升值。
中國今天的工業規模,還比不上當年的日本。中國的製造業產值現居全球第四位,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排首位的美國的五分一,而勞動生產率更只是日本的二十六分一和美國的二十五分一。儘管「中國製造」已成了世界市場的主要產品,但絕大部份產品,實際上僅僅是在中國組裝而已,在市場中並非處於主導位置。最重要的是,中國至今欠缺自己的品牌,以及開發新產品的高技術。

企業替外國加工為主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曉,在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一針見血道出了「中國製造」所面臨的困境。他說:「『中國製造』這個說法本來就是奇怪的,因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中國製造』,這只是一個神話。所謂『中國製造』,只不過是全世界製造業中的一環,而且比較低的一環,世界製造業真正的主宰仍然是世界上掌握高技術的跨國公司。以目前狀況,中國離開『世界工廠』還遠着呢!」
中國企業目前仍停留在「為人做嫁衣」階段,一旦人民幣被迫大幅升值,「中國製造」喪失競爭優勢,出口業將受致命打擊,在內地投資設廠的外資企業,必然會透過調整全球戰略,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有可能因而造成大規模裁員,連帶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恐怕難以估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