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貨源 有地利<br>人民書店有得做

有貨源 有地利
人民書店有得做

香港愛書人不多,經營書店通常不是一盤生意,而是一種興趣,賠本似乎是必然結果。然而,人民書店開業僅10個月,中間還經歷「沙士」衝擊,竟然能收支平衡,間中還有微利,全靠老闆在廣州有據點,可以找到最新最流行的大陸書刊,加上位置對正時代廣場,香港和內地人流一網打盡。

年僅29歲的勞德正(David)已是三料老闆,他在美國波士頓設計電腦軟件賺得第一桶金之後,便在廣州與朋友Victor開設卓濤計算機公司,去年12月在銅鑼灣羅素街18號閣樓開設人民書店,加入王嘉宇(Leo)做股東;今年3月更在樓下增設人民幣找換店,實行全面迎接內地旅客訪港熱潮。
人民書店的舖面約330呎,在地產低潮時租入,月租約3萬元,以銅鑼灣旺區來說算是平租。David說,一個月營業額有6萬至8萬元,基本上「打和」,有時微蝕、有時微賺。

樓下銅臭樓上書香
該店約八成賣大陸書,書種既新且齊,全賴David在廣州有據點。「我有時會叫秘書幫手搵書,另外廣州有登記公司及地址,出版商有新書,要通知我們也較容易。」採訪當日,便有另一家書店的負責人,透過人民書店幫客人搵書。
該店特設一個書架賣港台出版的中國政治書,主要對象是內地遊客。「最初我們沒有擺這些書,但日日都有內地遊客上來找,所以便設專架。」
David說,開業面對最大的困難便是「沙士」,「開書店無幾耐,剛剛開埋找換店,便遇上『沙士』,曾經一度想過放棄,但不甘心,點都要捱到有人記得曾經有間人民書店至得。」終於守得雲開,找換店個個月有錢賺,果然是銅臭較書香容易賺錢。
David說,開書店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一班熟朋友,經常要到內地買專業參考書,因為大陸書種更多更齊。「他們的時間都很寶貴,無理由成日要親自上去搵書,應該有間書店為他們服務。」所以現時人民書店頗多專業人士熟客,專買法律、會計之類的參考書。

人民公社留住熟客
上月開始,人民書店更推出會員制,交50元年費便可以做「人民公社」會員,買書有八五折,這招有助進一步留住熟客。
採訪當日遇到來自上海的教師趙女士,她與兒子在時代廣場購物,看到人民書店的招牌便上來看看,她要買香港或台灣出版的社會工作參考書,人民書店欠奉,David便教她到附近的商務印書館去找。
問他會否增加這類書種?David肯定地說不會。「我們地方太小,不能滿足所有客人,除非日日有人上來問這類書,否則我們不會積壓存貨。」
本報記者

勞德正(右)和王嘉宇(左),是沒有經歷過文革的香港新生代,「紅寶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盤生意。 程志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