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不長一智 - 李怡

李怡專欄:不長一智 - 李怡

伯說,楊永強會「經一事,長一智」。
對於有反省能力的人,經驗是寶貴的,他們確實可以經一事而長一智。但對於沒有反省能力的人,即使經十事,他也不會長出一智來。
以董伯來說,經七一大遊行這麼大的衝擊,他應可長出一點施政的智慧了吧,但面對昨天筆者提到的種種事態,他長出來的智慧只是在輿論壓力下讓步,而不是反省整個施政理念出了甚麼問題。他不是以改善施政來贏取市民的信心,而是以市民「一鬧就讓」來凸顯出政府軟弱無能,並一再挫傷執政團隊的士氣。現在已不僅是市民對董政權缺乏信心,而是連執政高官及高級公務員都意興闌珊也。

董伯在七一後說,他聽到市民的訴求。那麼市民對「國安條例草案」的訴求是甚麼?主要並不是不要立法,而是先出白紙草案進行諮詢。董伯若回應市民訴求,就應該改用白紙諮詢,並認真與「廿三條關注組」的大律師們開會,仔細推敲有關條文。這樣,至少不會使人覺得從去年九月到今年七月是虛耗時光的混鬧一場。然而,董政權為了民建聯的選舉需要,竟把「國安條例」撤回。這不是改善施政,而是仍與急於在七月九日通過的思維一樣,為支持他的左派政團效力。
市民期待的「改善施政」,並不是要董伯有所創新,而只是希望他回到九七前港府的決策機制。那時行政局的組成,是一些大銀行家、大集團的總裁,他們是社會上的幾個最大僱主,由他們再加上社會上公認的有識之士,集合這些人的智慧組成行政局來共作決策。董伯現在的行政會議,卻只發揮在立法會「固票」的功能。七一遊行後,市民期待有所改變,但結果啥都沒變。

市民期待像中環填海這樣的大工程,也能像九七前那樣,先由外國的獨立顧問公司作包括環保、效益在內的「可行性評估」;一些比如改變選舉規則的事,必要時還應該出綠皮書、白皮書向公眾諮詢;法庭對填海作出判決,就應遵守法庭提出的理據行事;對沙士事件這樣犧牲了近三百人生命的事,除了醫學上的調查之外,更應委獨立人士作「政府責任」的調查……。市民這些期待,無疑全都落空。沒辦法,他就是不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