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超流先鋒奪物理獎

超導、超流先鋒奪物理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二公布本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兩位俄羅斯及一位英國物理學家共同奪得,以表彰他們在開創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上的貢獻。這兩種理論解釋了物質在極低溫時的性質,其中超導體已應用於電腦與磁浮火車等多種高科技方面。

三位得主分別是:八十七歲的俄羅斯科學家京茨堡、七十五歲的俄羅斯科學家阿布里科索夫,以及六十五歲的英國科學家萊格特;後二者兼具美國籍,在美國實驗室或大學任職。
瑞典皇家學院在聲明中稱,三人「在量子物理學上兩種現象:超導性(superconductivity)和超流動性(superfluidity),有重大貢獻」。
阿布里科索夫和京茨堡是因開創出超導性現象理論而獲獎,萊格特則因將這方面的知識應用於超流動性現象這個範疇而獲獎。兩種現象都是在極低溫情況下出現。

可用在「磁力共振成像」
今屆諾貝爾醫學獎關乎「磁力共振成像」(MRI);超導體可用於生產強力磁場,應用於MRI掃描機。對於兩個獎的研究項目相關,瑞典皇家科學院解釋只是「巧合」。
萊格特對於自己能獲獎感到「十分震驚」;京茨堡則感「高興」,但仍謙虛地說:「因規則所限,一個諾貝爾獎不能頒給多於三人,但研究這個範疇的人卻有很多。」
阿布里科索夫因曾多次獲提名,所以對獲獎沒感到太震驚,他回應時還有點感慨地說:「我們三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我們都已很老。我們當時沒有電腦協助研究。」
阿布里科索夫是在五十年代仍居於莫斯科時,展開超導性現象理論研究。他與京茨堡這門研究經過十多年後,隨着科技不斷發展,令超導體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能受高溫兼具強力磁場
超導體能讓電流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通過,通電效率比傳統導電體佳──傳統導電體如銅通電時,部份電力會因銅有電阻而轉化成熱能;超導體則可承受高溫兼具強力磁場,應用於超級電腦、磁浮火車與電纜,能量不會因電阻而流失。
萊格特的超流體研究則在七十年代進行。當液態氦在低溫下失去黏性時,超流動性現象就出現。萊格特的研究解釋到在這情況下原子的相互影響和排列,令科學界對此情況有更深入了解。
三人將於今年十二月獲頒獎,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一千萬港元)獎金。多年來被指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門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仍與獎項無緣。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