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形容駕駛電單車的人士「皮包鐵」,翻車輕則擦損碰瘀,重則上演一幕炮彈飛人禍延性命。其實身上一件細微的物件經過輕微的碰撞,已有可能造成永久的傷害,早前一則電單車意外新聞,便有頭飾插穿後腦的例子,雖然不是致命原因,但不能忽視當中的啟示。
記者:邵超
攝影:黃子偉
根據警察交通部的資料顯示,截至八月份,涉及電單車的交通意外數字為1,756宗,幾乎每日便會有近五宗個案,屯門醫院急症科高級醫生徐國樑於本年初的一月開始,便代表屯門醫院與運輸署安全總工程師聯繫,設立交通意外創傷監察系統,抽取本年度120個個案,從電單車引致的創傷部位分析,發現上肢受傷比率最高,一般人重視的頭部佔第六位,可能與頭盔保護有關。
被問及身上的物件如髮夾、項鏈等,在電單車意外發生時,會否引致較嚴重的創傷?徐醫生認為要視乎現場環境等情況及有否即場插穿重要器官造成永久傷害。「早前120個個案中,有8%係永久傷殘,未必所有傷害都係癱瘓咁嚴重,可能係眼鏡割花塊臉造成永久疤痕,亦有可能整斷手指骨,康復後唔可以回復意外前嘅能力,呢啲都會嚴重影響傷者嘅日常生活……受傷付出嘅代價好大,未必係痛苦,但造成嘅創傷可能係永久嘅。」
一般人只留意表面創傷,但往往忽略一些對生命有威脅的細節,尤其是無表面創傷時,更毫無防範。據一執業創傷科專科張醫生指出,即使無表面傷痕,亦宜留意最初數小時,因為不排除有內出血的可能傷者不自知。如腦部受過撞擊,曾不省人事數分鐘,便須額外小心。
鐵騎士除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及定期檢查車輛外,避免受傷的首要裝備便是一個合規格的頭盔。頭盔的功能是減少撞擊能量傳到頭部皮膚、頭骨及腦部,尤其是軟組織。頭盔分全罩式和半罩式,徐醫生說:「近排有一個傷者戴上全罩式頭盔,意外中佢嘅面部嚴重𠝹傷,原來佢之前拆咗個面罩。」
頭飾:質料宜柔軟,避免戴上尖硬物料的飾物,如膠珠橡筋,這或會插損或刺穿頭顱。
手鏈、頸鏈:跟頭飾相若,避免尖硬物料。
耳環:懸垂的款式有機會在意外時被外物纏上扯傷。
衣服:夏天雖熱亦不宜穿短褲短恤衫,因皮膚得不到保護,另外,無論冬夏天,在揸電單車時亦應戴上手套。
鞋:宜穿上堅固耐用的鞋或靴。
「未必所有傷害都係癱瘓咁嚴重,可能係眼鏡割花塊臉造成永久疤痕,亦有可能整斷手指骨,康復後唔可以回復意外前嘅能力。」
屯門醫院急症科高級醫生 徐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