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d策之道:亞洲股市泡沫重現?

Fund策之道:亞洲股市泡沫重現?

早前七大工業國財長曾提及亞洲貨幣的滙率問題,加上接近季結,令區內多國股巿借勢回調。以往亞洲各地央行為了防止本地貨幣滙價過強,多會透過購入美元或於市場干預來控制滙率,前一做法實際令各國的外滙儲備進一步漲升,並導致美國貿易逆差增加。然而,如果各地政府容許滙率輕微上升,現階段相信對亞洲區的經濟影響並不如想像般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發表預測,認為亞洲區經濟今年可望增長5.9%,接近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的兩倍,而區內受早前非典型肺炎的衝擊,也遠較預期為低。惟區內部份國家仍須致力提高內部需求,改變以往依賴出口擴張經濟的模式,其中可考慮的方案是採用浮動滙率機制,令出口和內需皆能均衡增長。此機制的優點,是可降低持有官方外滙儲備的成本,對於區內仍須進行結構性改革而貨幣幣值被低估的地區,亦不會因此而內需增長受到抑制。
當然,部份亞洲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尼和菲律賓的金融體系重組及壞帳問題,仍不容忽視。

選股重復甦概念
事實上,踏入下半年,亞洲基金持股的主題開始改變。不少於上半年取得佳績的基金均以揀選出口及科技概念股份掛帥;相反,收益與本土經濟較為密切的企業則備受冷落。惟步入第三季後,情況開始有變。由於泰國及印度兩個股市升勢令人側目,其升幅有賴本土經濟的基本因素所帶動;相反,以出口外向型主導的韓國內部經濟,反而受到如罷工、消費過熱、銀行未償還的債務比率上升等多個利淡因素影響,導致當地經濟連續兩季出現倒退。
以上兩個迥異的例子,令不少亞洲基金經理也要重新部署組合內的地區及持股類別分布。而估值落後及具復甦概念的股份,遂成基金首選增持對象,其中香港及日本的舊經濟企業亦是在考慮之列。故此,現階段揀選亞洲基金上車,亦應審視其組合的持股概念為先。
不過,仍有投資者認為,現時亞股升勢與九三年情況相似,擔心明年會否重蹈九四年跌巿模式。
無可否認,雖然今年亞股表現與十年前有點類同,同樣是由大量資金湧入所致,其走勢亦較美股為強,惟現時亞洲區內企業的現金流量及減債的情況,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沉重的打擊後,經已明顯改善。而區內股巿現時平均的預期巿盈率約為14倍,仍較十年前的16.5倍為低,不過以市值計算則比93年為低。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市場尚未出現過度樂觀的情緒,及散戶真正參與比率不大,所以筆者暫仍未擔心亞股出現泡沫升市,相反更認為宜於本季進一步增持成組合核心項目,估計年底前升浪仍可延伸。
黃敏碩
亨達投資研究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