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悲劇,都是個性形成;社會現實如此,如何感到不平,也終是無奈。黛玉的個性有很多缺陷,寶釵的個性有很多優點;然而一部《紅樓夢》看了幾十年,到如今還是要說,黛玉比寶釵何止高貴百倍!她的才華是真的,她的愛與恨都是真的,她的精神皎潔更是清楚不過。她生於讀書人的家庭,文學是性格所近,自然不過,並不是為博取世人敬重而唸的。寶釵哪裏及得上她?
就如晴雯和襲人,也是一個有才華有真性情,一個是經營出來的社會地位。然而黛玉與晴雯各自含恨而終,寶釵和襲人都達到她們的目標,就是心目中想要的歸宿。
當然不是百分之一百都是個性,社會現實的背景是沉默的因素。寶釵是大商家的獨生女,有充裕的經濟能力和人脈關係去塑造她,幫她一把攀上更高社會階層;黛玉並無背景關係。襲人有兄嫂可靠,晴雯卻是家生的女奴。也可能身世畸伶,所以更孤標傲世,於是更與目光現實的社會格格不入。
不然你看寶玉,論個性更近黛玉、晴雯之流,但是他是顯貴人家的公子爺,他有資格發揮自己的真性情。只是到底他也要作出抉擇,跟自己真的一半,還是世俗的一半。
時常記得黛玉晴雯,於是分外偏憐性格孤僻的年輕人。他們不討人喜歡,但才華與真摯卻更值得發掘;他們雖然孤僻,但卻最需要朋友耐心了解。做教師做父母的人碰上這樣的人一定煩得要命,但是救得一個,就是為黛玉晴雯雪了一趟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