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環球(330)上周五公布,主席兼控股股東邢李火原按每股$23.94向獨立投資者配售5000萬股股份,涉及金額達11.97億元。於配股完成後,其持股量將由38.04%下降至33.84%。受到此消息影響,思捷股價上周五顯著下跌接近7%,並跌穿配股價收市。
記得在思捷成為藍籌新貴前,已作出過配股的行動,當時我亦曾在此評論過。在一切事過境遷的時候,思捷再作配股的決定,管理層又將手上的股份減持,投資者是否仍應正面面對?還是要重新檢討思捷的前景?
投資者應先問一個問題:今次邢氏所減持的股份,在市場上有多少投資者能取得或擁有?如果不涉及散戶,那麼這批股份可以落在甚麼投資者手上?11.97億元絕對不是小數目,但市場居然有人能吞下這批股份,那便有足夠理由相信,這些投資者絕非一般的投資者,應該是市場經常冠以為「大戶」的投資者。既然股份是落入強者手,我們毋須顧慮思捷的沽壓會因今次配股而增加。
但沽壓不增,卻並不代表上升動力可隨之而增加。我們或者可以參考一下邢氏在年初時所減持股份,價值約為每股15元左右,這或可推斷思捷的股價雖不致大升,但相信未來仍應有不錯的表現,原因主要是股東或管理層減持的心態,已和過往不同。出發點不再是個人的利益,而是為整體股價着想。
不少投資者或會覺得,今年年初邢氏減持手上股份的時機不合,如現在才作出減持行動,帳面利潤可能會增加數千萬;但投資者卻未有考慮過,接貨的大戶又是否願意在現水平才一次過吸納邢氏減持的股份?其實,一間公司既已上市,目的自然是希望尋找有共同理念及方向的投資者,透過共同的資金去擴展公司的業務,把公司的發展推向另一層次。如果每當看見公司將有可觀的前景便死抱股份不放,最終股價亦只會因欠缺知音人而長期落後於大市,同時公司亦可能失去了一個集資途徑。因為市場的投資者對公司欠缺歸屬感,過往如何風光的日子都無法感受,因此大多不願投資在公司上。所以大股東或管理層作出減持的行動,很多時其實是為了找尋知音人,而不是看淡公司的前景。
當然,不是每一宗配股行動都屬正面,好像有些公司坐擁可觀的現金,但最後仍在市場以先舊後新的方法作出配股行動,這可能是公司的大股東希望透過配股的行動,攤薄小股東權益的一種做法。投資者便應加倍小心這些公司。又或者大股東在配售舊股時,折讓的幅度甚大,而這股票的貨源在市場頓時增加,這則真的可能是大股東看淡公司前景,不惜任何價格亦希望盡快沽出手上股份,那投資者更應加倍小心,因為這些配股行動最終都會對股價造成不利的影響,股價很可能在配股後一沉不起。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