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很矛盾,既是新機場所在,又有過百年歷史的古村古迹。
是日就來個輕鬆尋古一日遊,先漫步馬灣涌,感受水鄉情懷,再沐浴在人迹罕至的沙螺灣,近距離看赤鱲角機場的飛機起飛,最後騎上東涌古炮台,拍照留念……
記者:陳漢榮
攝影:朱迅
模特兒:阿湯、阿豪(SunSpot)
別弄錯,馬灣涌地名雖有「馬灣」二字,但位置不在馬灣島,它是東涌市中心旁的一個小漁村,有差不多200年歷史,四、五十戶水上人家,以捕魚、售賣海產乾貨、提供街渡服務為生。馬灣涌村面積不大,10分鐘可以由村頭行到村尾,碰到的,多是上年紀的老人家,樹蔭下,公公在抽水煙,婆婆在撥葵扇,不說話,但好悠閒。
馬灣涌有點似大澳,縱然沒有橫水渡,亦不如大澳般有這麼多水上屋,但論環境氣氛,同樣有漁村情懷。潮漲,可站上村口那條看似危危乎的木橋,飽覽漁村風貌;潮退,就索性走出岸邊,攀上一艘艘荒廢漁船,拍拍照,自製一輯沙龍。
在馬灣涌乘街渡,10分鐘可到達沙螺灣。有200多年歷史的沙螺灣村向來乏人問津,亦非傳統旅遊熱點,它之所以出名,多得赤鱲角機場。
原來機場跑道正正對着村旁的沙螺灣,在此暢泳,可無遮無掩近距離觀鐵鳥起飛。但有一點要留意,沙螺灣屬內海灣,表面風平浪靜,但每有大型船隻經過,會激起暗湧,加上這裏沒救生員當值,不要在此游夜水。
沙螺灣的兩個碼頭,皆為釣魚熱點,沙灘上的比堅尼女郎,也無法吸引釣友們的注意,這當然有原因,問問68歲的文老伯,他說得很風趣:「唔知係我醒,定係啲魚蠢囉,我日日都釣到兩三斤魚。」也難怪他如此囂張,在山邊斬條竹枝,左削右削,就成了魚竿,頭戴竹織帽,坐在碼頭的他還說:「哈哈!我似唔似姜太公?」
游完水,別急着走,跟文老伯入村走一趟,與其他村民聊聊天,亦一樂。
88歲的杜婆婆人友善,着她充嚮導,她第一句就說:「條村無乜好睇喇,得間廟,同埋花草樹木咁囉。」真的無甚看頭?「笑囉!間廟裏面啲神像個個都笑囉。」她說的是村口的把港古廟。古廟供奉洪聖爺,歷史不可考,內裏還有天后、土地公、福祿壽三星、判官,尊尊神像的面相造型有別一般廟宇,全是微笑表情,何解?杜婆婆摸摸額頭:「我點知啫?你哋啲問題咁好笑嘅?你哋笑神咪笑囉,笑唔好咩?」婆婆說得對,笑,當然好,問心,我們很久沒開懷笑過。
村路不難行,路旁是一排排的村屋、花園、自耕地、菜田,確實如杜婆婆所說,只得花草樹木,但遍野牽牛花、一簇簇的大紅花、果實纍纍的香蕉樹、百年老榕樹……這些普通不過的「花草樹木」,在繁忙的都市人如你和我眼中,因為少見,悉數變成「奇花異卉」了。
「走喇,我要走喇,等陣肚餓嘅話,就喺村口嗌馮太煮嘢畀你哋食啦。」杜婆婆話走就走,果真灑脫,行不過30分鐘,原來已沿沙螺灣兜了一圈,回到村口起點,阿湯姑且大嗌:「有無馮太呀?有無嘢食呀?」馮太施施然出迎招呼,居然用上差不多30分鐘時間煮了2碗餐蛋麵:「一丁麵要煮得夠腍、餐肉要煎燶少少,雞蛋要煎太陽蛋,咁先係好味嘅餐蛋麵嘛。」村民之友善又見一斑。
炮台在東涌道旁,前身是警署及中學校舍,現作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及東涌公立學校之用。炮台面積70乘80米,四周圍牆由花崗岩砌成,有石級上更樓,更樓底為拱門,東、西、北三度拱門分別刻有「接秀」、「聯庚」、「拱辰」之樣,建造於清道光12年,即1832年,有差不多200年歷史。
拾級而上,可見6支銅鑄大炮,其中4支大炮炮身鑄名製造年份,分別鑄於1805年、1809年及1943年,其餘2支年份未可考,平日的東涌公立學校有學生上課,欣賞古物時別大聲喧嘩,騷擾別人。
交通
1.馬灣涌:東涌市中心乘34號巴士,馬灣涌碼頭下車。
2.沙螺灣:馬灣涌有街渡直往沙螺灣(添叔快船:60180475,每程$20),或到東涌新碼頭乘新渡輪前往(平日每程$20,假日$25)。
3.東涌炮台:東涌市中心乘34號巴士,東涌道下車,巴士站對正炮台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