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梅艷芳公開自己患上子宮頸癌,似乎是再一次提醒女性要關注自己的健康。不少人都知道要防治子宮頸癌,最簡單及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張柏氏抹片。不過,為了更有效預防這種女性第四種常見癌症,醫學界正埋首研製疫苗,而疫苗的關鍵就在於一種叫HPV的病毒。
記者:李敏怡 攝影:Alex、朱迅
Model:Giselle(SunSpot)
逢星期一至五出版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共有100種不同類型,其中30種與生殖道及肛門感染有關係。部份類型屬於低危群,通常只會引起如疣(俗稱椰菜花)等性病,引致癌症機會較低。至於高危群,則與生殖道黏膜的癌前病變有關,99%的浸潤性子宮頸癌便由此而引起,而其中又以HPV16最有威脅性,超過50%的子宮頸癌病例都與此有關。
很多人都把子宮頸癌與濫交畫上等號,但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張雅賢醫生指出這是絕對錯誤的認知。她說根據外國的數據,約一成的三至十歲小孩已對HPV病毒呈陽性反應,這顯示性行為並非單一的傳播途徑。經手部接觸都能傳播病毒,例如有可能是在如廁時雙手沾了病毒,令生殖道受感染。另外,已受感染的懷孕婦女,也有機會把病毒傳播給體內的嬰兒。
因此,在疫苗還未面世前,婦女們需要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如不幸患上癌症也能在初期得以治療。張醫生說25歲以上的婦女,如曾有性經驗便需要進行子宮頸檢查。現時,醫生主要採用兩種檢查方法,分別是HPVDNA測試和子宮頸細胞檢驗。
HPVDNA測試:最新的測試方法是以分子科學技術,為子宮頸細胞作HPVDNA測試,如呈陽性反應,便表示已被病毒感染,屬於高危一族。但由於成本較貴,所以在香港並未普及。不過,最近余兆麟醫療基金贊助香港大學病理系幫助家計會的病人,如果醫生在病人的子宮頸細胞檢驗發現非典型細胞,而病人也同意測試,費用便會全免,以能確定病人是否屬於高危群及迅速轉介作陰道鏡檢查。
子宮頸細胞檢驗: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及香港寶潔有限公司於2002年進行的電話調查,受訪的女性中超過一半都未曾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查。然而,這種傳統、成本低和最普遍的檢查方法卻能有效地防治子宮頸癌。
1 醫生會以一支小木棒刮取子宮頸的細胞,然後把細胞塗在玻璃片上。
近年,醫學界正着手研究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張醫生說HPV病毒就好像流感病毒一樣,人體會對此產生抗體,把病毒中和,那病毒很快便會從人體消失。但如病毒於體內持續性出現,人體未有足夠的抗體,便有機會引發細胞癌前病變。因此,疫苗的功用便是加強人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
現時,全球約有一億婦女感染HPV,估計將有500萬人會出現生殖道癌症,醫學界正研究兩大類疫苗,分別是治療性和預防性,張醫生表示,前者只屬非常初步的研究,而預防性疫苗,樂觀估計可於十年後推出,但限制是需要在女性還未感染HPV前注射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