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活動再次大行其道。自從股市於2000年上半年見頂以來,美國投資者對美股前景的樂觀情緒,看來以現時最為高漲。此外,用炒孖展形式在納斯達克市場買賣,以充份利用槓桿效應的借貸,亦觸及紀錄新高。
不過,現時股市的主要沽家卻是內幕人士如公司董事及高層,其中包括兩名我極為尊敬的市場技術分析家──雅卡法(ArchCrawford)和柏蘇珊(SusanBerge)。他們不約而同地發出沽貨離場、甚至沽空的投資建議。我必須指出,這兩名技術分析師於去年10月至今年年初股市不斷尋底之際,對股市皆持正面看法。但如今他們的買賣模型均顯示股市正陷於極度負面的區域。
就我個人而言,我相信美股的調整已於九月中開始(縱使美股上周反彈,但始終未能升越九月高位),今次升浪的浪頂看來已於上月形成,短期內美股能再創新高的機會看來微乎其微(見附圖)。而且現時幾乎所有的情緒指數皆過度樂觀,過往在出現類似的情況時,結果往往是「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正如一位著名的策略家所形容,市場樂觀情緒高漲,意味着投資者仍未能從盲目憧憬股市可提供高回報的羊群心理中走出來。他更認為這種一窩蜂瘋狂的病態已演變成為潮流。
市場領導者繼續致力於買賣互聯網和生化類這些在泡沫年代曾經領盡風騷的股份,舉例說,如果把1999年表現最佳的20隻頂尖股份拿出來,看看它們今年的股價走勢,便發覺表現一點也不弱,平均升幅竟達73%,遠遠跑贏標普500的15%升幅。值得注意的是,這批股份有逾半至今仍沒有錄得過任何盈利。
從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所吸取得來的經驗,一些於泡沫市況中股價節節領先的股份,通常不會是引領我們走出熊市的股份;下一個牛市的出現,往往是由那些於之前一個泡沫經濟中跑輸大市的股份所帶動的。從這個角度看,我對香港地產股的升勢便存有極大的疑慮。
直至8月為止,地產股的表現明顯落後於大市的升幅,可能會導致一些投資者進場炒落後。不過,要是存有香港地產價格不算昂貴的想法,卻是絕對錯誤的。
不錯,相比起1997年的樓市高峯期,樓價確實已調整了不少,但要是與全球各地的樓價比較,香港物業價格卻依然一點也不便宜。我認為要尋找地產方面的投資機會,全球各地能提供的項目多的是,如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甚至中國,皆不乏理想的選擇,縱使中國確實存在了一點兒過熱的迹象。
總而言之,我相信美股自九月開始的調整仍會繼續,進一步向下尋底似乎難以避免,而市場亦不易抵禦眼前的巨大沽壓。
雖然我對亞洲區經濟前景的看法仍然正面,但由於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股市中,有不少很易會因美國經濟打噴嚏而受感染,尤其近日的升勢很大程度是由外來熱錢所推動。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落車,暫時離場,以等待下一個風險和回報比率較合理的更佳入市良機。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