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 - 陶傑

楢山節考 - 陶傑

中國人看日本,就像一個西方人看一塊臭豆腐,基本上沒有理性,而是一種愛恨的情結。
從福澤諭吉開始,中國人就有一種被日本拋棄在街頭的老怨婦人的嫉恨。福澤諭吉是日本維新思想之父,是他第一個向日本發出清晰的吶喊:日本如果要強盛,就不可以再學中國文化,快把中國文化像一堆故衣一樣燒掉,改向歐洲,尤其是英國學習。
福澤諭吉本人也精通中國古典。他向日本當時的教育界誇口:論四書五經,我背誦得比你精確,我可以以一個漢學家的身份告訴你們:日本想強大,必須學西洋。日本政府和日皇聽了他的話,從此把中國文化這個老太太請出了大門。派學生留學歐洲,官員改穿西服,從事工業和科學,與中國分道揚鑣。

就像電影《楢山節考》一樣,日本覺得中國老了,再也沒有創意和生產力。把一個老人留在家中,是一種負累,最好是把老人揹起來,送到深山,讓他自然枯歿。
當中國人還在緬懷鑑真和尚的「中日友好佳話」時,日本早就把中國文化給「楢山節考」掉了,學習了西方的工業,回過頭來馬上侵略中國。中國人從此憤恨難平,覺得日本人對自己大逆而不孝,你明明是我的兒子,我把你撫育成人,你卻要侵吞我的家產,還想把老母謀財害命。
但是,日中關係,是國際政治的一環。國際政治只講生存和利益,不講甚麼道義。中國人對日本集慕、嫉、恨於一身,日本人稍動一動,就觸及中國脆弱的神經,中國在心底裏還是怕日本。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只有中韓等國強烈抗議,英美兩國,無動於衷,決不由外交發言人警告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屠殺英美軍和戰俘極眾,但由於美國以原子彈收伏了日本,由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已經是英美的手下敗將。對於日本,英美擁有一份自信。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只像一個被征服了的女子,在一個壯男有力的懷中掙扎,揮舞粉拳,擂他的胸兩下,對於美國,只是小動作而已,不足為懼。
對於中國,日本不會真心懺悔。你越迫他,他越看不起你,他越不肯道歉,你越沒面子。中國的曾慶紅,據說提出過「對日新思維」,想中國自己走出歷史陰影,冷靜下來,尋求心理平衡,這是正確的政策,如果曾先生能成功,九一八的日本珠海叫雞團,就不但不成大新聞,而是地球村民的一種消費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