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兼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源接受訪問時表示,剛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首輪對香港金融業開放的範圍雖不算多,但由於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期貨市場至今仍未與國際接軌,香港期貨業應趁勢重新定位,尋求扮演較積極角色,不宜再將自己局限在個別期貨產品,如恒指期貨方面,更應推出適合中國的大宗原材料及農產品期貨品種,依靠中國發展為亞洲區期貨交易中心。
中國現有3個期貨交易所,分別為上海、鄭州及大連,但只有7種產品,當中僅銅及橡膠交易較多。該3個交易所曾申請推出棉花、玉米及中國指數期貨等新品種,但已逾年,仍未獲國務院首肯,推出無期。
京華山一證券首席業務顧問劉夢熊同意,國內期交所並未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不能再繼續關起門做生意」,相信國務院會從中國長遠發展的全局出發,同時不會讓CEPA流於空話,故港交所(388)應把握時機,與內地期交所協作,利用此機遇,建立一個期貨交易平台,互補兩地優勢,如將石油期貨在香港買賣,現貨交收則交由上海期交所處理。由於人民幣短期內不會全面自由浮動,中國期貨市場同樣不會立即對外開放,在肥水不流別人田的情況下,中央將有實際需求的期貨品種,交由香港買賣亦屬自然。
過往,本港期交所亦曾推出糖及大豆等期貨合約,但最終因交投少而取消。田源稱,時移世易,以往香港這類交易並無內地用家支持,此類產品買賣主要在歐美市場,交投自然稀疏,但隨着中國經濟發展,許多企業每年須進口大量原材料及農產品,對大宗期貨存在實際的套戥保值需求,尤其中國加入世貿後,形勢已發生轉折性變化,港交所要保持競爭力,應考慮重新定位,推出這些大宗產品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