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放寬居民來港旅遊,只是近數星期的事,但香港的大街小巷,卻恍似一下子興旺起來。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北水南調」的好處,更隱藏了一個深層的訊息,便是中國經濟正與鄰近經濟產生強大的協同作用。新的亞太經濟動力逐漸形成,並可望帶來投資良機。
曾被冠以「四小龍」、「五小虎」等稱號而成為投資熱點的亞太國家,在97/98年金融風暴期間受到衝擊,加上歐美經濟其後亦相繼放緩,令倚重出口的亞太區深受影響。幸好中國堅持維持穩定的人民幣滙價,經濟增長亦維持良好的勢頭,為動盪的區內經濟帶來強大的穩定作用。然而,自科技泡沫於2000年初爆破後,環球股市急轉直下,投資者爭相尋覓避風港,部份資金更抽離亞太區股市,以致剛喘定的區內股市再度受壓。
經歷數年困境後,亞太經濟開始有所改善,除了由於歐美經濟漸露曙光外,亦拜區內企業汰弱留強所賜。成功通過考驗的亞太公司,憑着更精簡和更有效率的架構,變得更富競爭能力。公司盈利開始回復增長,股價則相對仍然低企。
在這個情況下,亞太區股市呈現吸引力。現時亞太區股市(不包括日本在內)的市盈率約為14倍,遠較環球市場平均的20倍來得吸引;而從投資價值角度看,區內股市現時的股息收益率為2.4%、股價與帳面值比率為1.6倍,亦較環球市場平均數的2.1%及2.5倍優勝。
是甚麼因素令區內企業呈現生機?答案是發展迅速的中國。它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能提供強大廉價生產力和巨大的市場。具競爭力的生產設施,令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各國廠商正爭相把工序外判到中國,以減省成本;龐大的消費潛力,令中國逐漸成為國際商企的焦點,並對中國企業帶來重大衝擊。當中國全面落實世貿的開放規定後,上述兩大動力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香港、南韓和台灣等亞太地區的企業,過去數年加快在中國的部署,這是它們得以降低成本及增加收入的部份原因,這趨勢亦促使中國本土企業有感於危機而積極求變。另一方面,隨着生活水平改善,中國人民不僅對消費品需求日增,更加熱衷於到外地旅遊,甚至在外地投資。這些現象說明一個事實: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區,正循多方向進行活躍的互相競爭和融合,這對環球經濟將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低息環境及外圍股市反彈,固然有利於亞太股市造好,但是區內企業思維和生產力的顯著改進,才是關鍵所在,而這與上述的競爭和融合息息相關。亞太區市場尤其中國,將有更多新股上市,吸引更多新資金流入,市場的深度和闊度將進一步加大;企業須更注重為股東創值,並努力維持盈利增長,方能在新形勢下立足。
就目前來說,亞太區內表現較佳的將會是周期性股份,尤其是商品類股份可望率先受惠。長期而言,能掌握外判所賦予商機的公司,以及能成功拓展中國市場的公司,亦可望受惠。至於中國方面,現時較堪看好的是那些在科技、本土消費、汽車、保險、環保服務或個別出口行業中穩居領導地位,並有能力加建競爭屏障的公司。它們現時的股價具有吸引力,並享有良好的增長前景。至於本土周期性股份、多元化公司及電訊類股份則是次選,原因是它們易受行業不景氣或監管問題所困擾。
總括而言,中國將持續推動亞太經濟發展,但投資者絕不能忽視當中的風險—公司管治是其一,政策的變動是其二。其發展的過程具一定的波動性,並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於劇烈的競爭環境下賺取盈利。這亦是「選股」和「分散風險」為何在投資於區內市場時,將繼續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