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建道路可以解決交通擠塞,那麼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香港新增的道路其實十分可觀,為何仍不時出現交通擠塞?不惜在中區填海而興建的灣仔繞道是否真的可以解決中環至灣仔的交通擠塞?像香港這樣地小人多的大城市,徹底解決交通擠塞的想法,是否有如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馬國明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再繼續填海的話,維港便只會再萎縮;另一方面,解決交通擠塞並非只得增建道路一途。很多時一條新建的道路就像一朵鮮芳吐豔的花兒,引來更多的狂蜂浪蝶;在新建的道路周圍很快便會形成新的樽頸。在香港,隧道出口或一些天橋便往往是交通最擠塞的地方。
政府常常說要用新思維,但在交通擠塞的問題上卻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終於自吃苦果,被迫再次因填海問題而跟保護海港協會對簿公堂。
外國很多城市都採取了嚴限車輛進出市區的措施來紓緩交通擠塞,很多歷史名城市更禁止車輛進入城中心,以確保遊人可以輕鬆地在城中漫步,並且確保珍貴的歷史建築物不受汽車的廢氣污染,可說一舉數得。
不過,任何管制汽車自由進出的措施必定遭到駕車人士和相關利益團體的大力反對,問題是讓汽車在擠迫的城市裏暢通無阻的要求是否合理,由PeterWollen及JoeKerr共同編撰的《Autopia:Cars&Culture》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極具啟發性。書的標題已清楚點出兩位編者的立場,Autopia明顯影射了Etopia,即是說讓汽車自由進出的立場跟烏托邦一樣,不切實際。
當今世界,美國人可算是最熱愛汽車的民族,對美國人而言,汽車就如同自由的化身,一車在手,就可以在整個美洲大陸飛馳,無拘無束。但另一方面,美國人對汽車的熱中,卻造成美國人消耗大量燃油,造成全球暖化,無形中將自由的代價轉嫁到別人身上,實在說不過去。要求對汽車進出不設限制的人士亦要注意自己的要求是否同樣有其代價,如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這些代價會否亦轉嫁到他人。
很明顯,這樣的對錯已不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換言之,管理一座現代城市已不是舊的技術官僚所能勝任,不幸的是香港的官員連這個水平也未必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