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國慶當天,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看望了有「中國航天之父」之稱的錢學森,曾慶紅說:「昨天,黨和國家召開了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先進工作單位的表彰大會。四十八年前,您衝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黨和國家永遠不會忘記您作出的歷史貢獻。」
在中國發射載人太空船上太空前夕,曾慶紅看望了當年倡議建立航空工業的錢學森,十分具意義。錢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年,但在一九五○年,他沒有貪戀麻省理工的終身教授職位,回到中國,協助中國發展航空科技,這份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當年還有一大批和錢學森一樣,捨棄外國高薪厚祿的專家,懷着滿腔熱血的愛國情操,回到中國建設,但後來他們所獲得的冷遇卻是令人感到悲涼的。
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曾經回憶:一九八六年他在北京看望病榻中的「兩彈(原子彈和氫彈)元勛」鄧稼先,獲悉當年他為中國製原子彈的獎金是十元人民幣,造氫彈的獎金也是十元人民幣,一共是二十元人民幣。
一個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的專家,放棄美國的高薪厚職,回到中國,為中國作出偉大貢獻,結果他拿到的,卻是二十元人民幣的獎賞。當然以今天的目光去衡量當年的社會環境,實不可同日而語,但從中亦可窺見當年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這批一心為國的「海歸派」獲得的生活待遇是極不公平的。
在中國即將進行歷史性的送人上太空壯舉的前夕,讓我們先行「憶苦思甜」一番,記錄一下中國航天事業老臣子錢學森的事迹,也算是體念到中國傳統的不忘本,以及承先啟後的精神。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