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過往曾為大家剖析形形色色投資工具的特性、優劣及風險,相信各位對投資美國市場已有粗略認識。在未來數期,我們會與大家討論一些影響美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重要經濟數據,希望有助投資者掌握市場走勢,從而作出明智的投資決定。今期先為各位介紹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PriceIndex,簡稱PPI)。
生產物價指數是根據多項生產製造價格綜合計算而成,用作反映生產商製造及批發成本的變動,亦是市場衡量通脹表現的其中一項重要數據。
一般來說,生產需求會隨經濟向好而增加,生產物價指數亦因而攀升,造成通脹壓力。以美國為例,若通脹升勢過劇,聯邦儲備局可能會以加息手段來控制通脹,並冷卻經濟。此舉往往令股市及債券價格下跌。反之,要是生產物價指數較市場預期為低,便會出現通縮壓力,聯邦儲備局或會以減息來刺激經濟,而股票及債券的價格亦因而被推高。
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前,會先經生產商,然後到零售商。假如生產商需以較高成本購入原料,零售商便極可能需要以較高價錢購入貨品,大多數零售商皆會將差額轉嫁至消費者身上。因此,生產物價指數的變化,大多領先於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亦往往會導致消費物價指數出現類似走向。故此,一旦生產物價指數下跌,消費物價指數亦會隨之下調。例如生產物價指數在過往12個月下跌百分之二,表示生產成本以及商品與服務的批發價格平均較12個月前下跌了百分之二,而消費物價指數亦會以相若幅度下調。
大部份國家都會公布生產物價指數,只是組成部份或有所分別,但主要成份大致相若。就以美國勞工部每月第二周公布的生產物價指數為例,所涵蓋的商品及服務有食品、金屬、伐木、石油及氣體,以及運輸、公用事業、金融、商業、醫療、法律及專業服務。此外,勞工部亦會按照產業、產品類型及製造階段而將生產物價指數加以細分。每月勞工部皆會向當地約二萬五千間製造商及服務供應商搜集資料,取得接近十萬個報價,從而計算生產物價指數。
經濟學家及分析員會預測每月公布的生產物價指數。一旦指數的實際升幅超出市場預期,意味着高通脹快將出現,那麼,投資者又是否必須沽出手上的股票及債券?那又未必。雖然生產物價指數有助預測大市走勢,但投資者亦只應以此作為參考,絕不能單憑該指數的升跌而輕率改變現行投資組合。然而,要是投資者憂慮日後通脹會加劇,利息會上升,則可選擇及早沽出對利息較敏感的長債,待利息上升後,再買入年期較短的債券。此外,投資者最少要每年一次評估投資組合的表現,在財務狀況有變時,更應進行檢討。
雖然生產物價指數的升跌會帶動消費物價指數出現相若走勢,但投資者不應將兩者混為一談。就以一套木製家具為例,生產物價指數反映產品製造商購買木材作為生產原料的價格,而消費物價指數則顯示消費者購買該套家具的價格。
投資者作出投資決定前,亦應參考更多經濟指標與數據,並徵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以便作出明智決策,賺取理想投資回報。如要查看美國最新的生產物價指數,可以瀏覽美國勞工部網站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資料僅為假設,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僅屬一般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推薦及法律、稅務及投資意見。有關個人之情況,閣下應諮詢閣下之律師、會計師、財務或稅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