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實(001)主席李嘉誠建議在港深邊境設立「免稅工業特區」,目的是希望透過發展工業來製造就業空缺。這個建議只是初步構思階段,可行與否,還要視乎具體的方案。然而,政府初步的態度卻看似有所保留,理由是CEPA落實後,9成香港產品都享有零關稅優惠,免稅區的出現沒有額外的增值效益。其次,工業區始終牽涉輸入外勞問題,社會亦可能出現反對聲音。
平情而論,若單從「免稅」或「創造就業」層面而言,工業特區未必能夠凸顯其價值,但若從「市場定位」及「扶植工業發展」看,工業特區卻有其發展空間。
社會各界都希望香港能有自己的工業,以增強競爭力。但自從本地工業相繼北移後,香港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工業,非常困難。第一、政府扶植工業的措施不多,因為香港定位是提供優質的第三工業;第二、即使本地有再發展工業的條件,本地的工資成本始終較內地為高。縱使日後CEPA下本地生產享有零關稅,也不能顯著地降低生產成本。換言之,香港再不宜走回勞工密集工業的路線。因此,若將免稅工業特區視作為培植傳統工業的工具,似乎有捉錯用神之感。
過去幾年,政府提倡搞中藥港、科技港……最終都是以失敗收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沒有相關的根基,加上政出多門,又急於求成,結果弄致尾大不掉的局面。坦白說,香港近二十年的定位都是提供高增值的服務,而並非精於「由無到有」的工業,若政府將建議的「工業特區」視作為一門「由無到有」的項目來發展,相信結果會跟中藥港、科技港的結局一樣。所以,若將「工業特區」定位作高增值經濟區域,即香港提供的是創意、管理、技術等增值服務,而內地則提供生產程序的勞動力,對香港的就業市場及兩地的經濟交流,實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至於社會擔心因引入外勞而影響香港工人飯碗的問題,我覺得可從另一角度去分析。
自從香港轉型為服務業中心後,勞動市場亦跟隨市場需求有所轉變,所以真正因工業北移而導致「第二工業」出現的失業率問題,早為市場所消化。目前本地失業大軍的重災區,反而是服務性行業。因此,即使日後因工業特區的成立而引入外勞,對本地的就業市場料不會帶來明顯的衝擊。相反,現時新一輩畢業的大學生或中層管理人員卻多了就業機會,而且更可從管理、增值等角色去接觸傳統工業,對於本地搞高增值工業,實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若工業區得以成立,相信會帶旺一些周邊行業。好像國內不少工業城,周邊便出現一些飲食或家庭式經營的個體戶。為此,工業特區的構思,空間不應局限於工業,而是帶動香港其他較出色的增值業務。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