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籲CEPA簽證外判

商會籲CEPA簽證外判

【本報訊】工業貿易署署長何鑄明表示,正研究工貿署作為內地與香港緊貿安排(CEPA)的「一站式」服務點,需要增加多少人手及經費。香港總商會則認為,港府應該「外判」貨物及公司「簽證」,由數個主要商會及專業人士負責。
何鑄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內地與香港已決定,由香港工貿署簽發273種零關稅進入內地產品的產地來源證。
另外,會由工貿署簽發香港公司的證明,並為18類服務貿易業界提供「一站式」服務,收集業界的疑問及要求,再轉介到其他香港相關部門。
「我們肯定要有額外人手處理這方面的工作,但在現時財政政策下,我們不會到立法會申請額外撥款或人員名額,而是會透過內部調配滿足需求。」何鑄明預期日後的工作肯定繁重,特別是要應付並非工貿署「本行」的服務業。

工貿署內部調配資源
他說:「例如影視界向我們反映問題,我們也要做功課,才能掌握問題的核心。」不過,何鑄明相信工貿署人員可以應付。他又表示,內地暫時不會設立一個「一站式」的對口單位,也令工貿署的聯絡工作更繁重。
香港總商會副總裁兼香港服務業聯盟秘書長陳偉群則對本報說:「簽發產地來源證及香港公司證明的工作,不應由政府做,應外判予商會及專業人士做。」
他指出,在六十年代開始,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中華總商會、中華廠商會及印度商會,已是政府外判的產地來源證簽發機構,現時絕大多數的產地來源證是由商會簽發,他認為CEPA的零關稅項目,也應由該五個商會負責。
「商業機構的好處是快及靈活,政府要3日做好的事,我們1日就搞掂。」他說,服務業的香港公司「身份證」,由於涉及註冊地及營業紀錄等項目,最適宜由認可律師或者會計師,根據內地及香港議定的條件簽發,政府只需要居中協調,參與愈少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