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請掌握命運

同學們請掌握命運

香港中學生聯盟召集人
林正文

母語教學政策的推行,原意是讓同學更易吸收知識,但因安排不周,課程亦未能配合,致問題叢生。中文中學的初中生以中文學習,但到高中或大學時卻要轉用英語學習,同學實難以適應。一些中學惟有在授課時「中英並重」,於是教學又回復「不中不英」。更甚的是,少數中學仍能繼續使用英語教學,造成標籤效應,使這些英中成為「名牌學校」,助長吹捧名校的歪風。
同時,教改又不斷推行。初中的中文科已轉為「單元教學」,主要為使同學學到更多語文技巧。可是,初中同學結果只學了一點點作文技巧,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建立基本國學常識。升高中後,修讀文科的同學欠缺國學基礎,對文、史認識不足,嚴重影響學習進度。至於選修理科的同學,能夠再鞏固國學知識的機會更微乎其微。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身富裕家庭的同學還可選擇往海外升學。至於走不了的同學,有的為了這個壓迫性的制度,只顧埋首教科書堆,成為「不理世事」的「書蟲」;有的受不了這個制度的壓迫,成績愈是落後,愈是被看成次一等的學生,被標籤為只顧玩樂的「壞學生」。
更可悲的是,很多年輕人對身邊事物仍不敏感。即使面對教育政策等切身問題,同學除了在老師背後罵幾句外,又有多少人想過認認真真向政策制訂者表達想法,以「用家」身份反映意見?政策制訂者可以等待,評估改革結果;但我們的青春有限,人生最精采的十年一過便不能回頭,如果我們自己也不着急,試問誰來替我們着急?當年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有摩西帶領他們走出曠野;清末中國人面對內憂外患,又有孫中山先生帶領他們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今天,我們既沒有摩西,也沒有孫中山;如果連我們自己也不為自己說話,又可找誰替我們說話?如果身為香港人的我們也不為香港的未來着急,我們又想找誰替香港的未來着急?同學們,是時候讓我們團結起來,一同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同為我們的未來努力,請勇於承擔,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