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據內地的「人民網」報道,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在溫家寶巡視中央台的座談會上說,「焦點訪談」這個曾被民眾稱為「焦青天」的節目,一九九八年時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內容佔百分之四十七,到二○○二年這部份的內容已降到只佔百分之十七,「焦青天」被民眾譏為「天天播表揚稿」,而收視率則大幅下降。為甚麼輿論監督的內容會下降呢?原因是所有揭露一些社會問題的內容,無一不遭遇「說情」,「說情」已發展到由組織出面,製片人、台長不得不用大量精力應付說情,許多節目就這樣夭折了。
其實「焦點訪談」即使是在最受歡迎的時期,也不敢碰政治問題,更不用說敏感的政治問題了,它主要是把鏡頭對準社會問題,敢於揭露社會的黑暗面。但即使這樣,也因為觸動了有權力背景的機構,這些機構依靠着背後的通天關係,向電視台說情,而實際上是施壓,以致「焦點訪談」只能以謹小慎微的態度搞點小鼻子小眼睛的所謂「輿論監督」。
這就是胡錦濤向富豪訪問團所強調的穩定,也是中共常委李長春不久前對香港新聞界高層訪京團所表達的對政府的「輿論監督」要有「社會責任」,「同時要有建議,應該是為了建設而批評」。
很明顯,「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由於沒有甚麼「建設性」,不利穩定,所以被大幅壓縮了。也很明顯,「人民網」刊出當年鄧小平辭去中央軍委主席的信件,也因為沒有建設性、不利穩定,刊出幾個小時就被刪去了。
董建華過去對香港民主派的批評,一直以沒有建設性而拒絕接受,也是基於同一思路。
陶傑說,要批評者有建設性,那就不是批評,而是古代之諫官了。但即使古代的諫官,也有只提批評而不提任何建設性意見的,其中之一就是魏徵。魏徵認為,「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動人主之心。」唐太宗也有肚量,認為不可怪罪任何提激切諫議之士,否則誰敢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