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基金收費透明度低

理財智慧:基金收費透明度低

買賣基金的其中一個煩惱,就是基金的收費問題,因為買賣基金往往存在很多隱藏的收費。常見的收費有首次認購基金的收費,而基金通常會有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報價,當中的買賣差價亦是費用之一。有不少基金每年亦收取行政及管理費用,而這些費用通常會在基金資產值之中扣除。有些基金為了鼓勵基金經理投資之時更為賣力,會有一些獎勵計劃——如果基金賺了相當的回報,部份利潤要給予基金管理公司作為花紅。

只有賞沒有罰
奇怪的是,如果基金表現不好,基金經理最多不會有額外獎勵,但基金持有人仍要支付管理及營運費用,結果就成為只有賞,沒有罰的機制。其實如果基金表現不理想,最好便罰基金管理公司不能收取或不能收足管理費用,這樣才會對基金經理有監察作用。
強積金亦與傳統基金一樣,存在着收費透明度低的問題。當然強積金計劃供應商有責任把旗下的投資計劃收費,有系統地提供予強積金供款人,但事實上,有不少強積金供款人根本不知道所參與的強積金計劃,究竟有多少個基金可供選擇,對於基金的收費更加不清楚。在強積金供款初期,由於所累積的財富較少,所以每月的積金供款只當成履行法例的責任,沒有考慮收費的問題。加上當時缺乏基金表現的數據,令到供款人不了解基金收費與基金表現的關係。
其實要令到所有強積金供款人對基金收費有個明確的了解,最好是把所有基金的收費化成百分比。例如基金A的總收費為供款額的5%,而基金B為6%,那麼供款人在選擇基金時就可以作出比較。據筆者所知,現時強積金局正在進行有關計劃,強積金計劃的收費,將來會以一個劃一標準展示給供款人看,那麼未來要比較基金收費便會較易。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