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海洋 - 陶傑

感性海洋 - 陶傑

.特區政府填海,又起公憤,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再次畏縮,還阿Q地聲稱「從善如流」。特府還不服氣,說反對填海的人,是「出於感性」而反對。出於感性,Sowhat?鄧小平當年決定收回香港主權,也純粹出於「英國人做得到,中國人也一樣做得到」的一口氣,百分之百是感性的決定。正因為中國民族主義的感性決定,缺乏理性的能力自我評估,今天才有了這個笑話連場的班子。
香港人比中國大陸那十三億,胸襟更廣,視野更寬,就是因為香港擁有一個連接太平洋一望青溟的深水港。一個看得見大海的社會,會有無窮的創意靈感。孫中山從事革命,也因為曾經住過香港,眼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才決心推翻慈禧太后這個小腳中國女人的腐朽皇朝。
看得見海洋,擁有一個海港,有一條驕人的Skyline,就像一個女人擁有三十六、二十四、三十八偉大的三圍線條,就是信心和氣派的保證。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住在內陸城市聖彼得堡,曾經因為作品太有煽動力,被沙俄政府流放。普希金嚮往大海,欲見大海而不得,只有寫下名篇《大海頌》:

「別了,放蕩不羈的大海,向我奔流不再。你澎湃無邊的一望寶藍,在寧靜的華麗中那閃閃的青睞。
「離別你,請聆聽一個好朋友在你門前的歡呼。你的誘惑和哀愁,從此不再向我耳底傾訴。」
普希金的詩讀俄文原文最好,譯成中文,有點肉麻,充斥着「啊啊啊」一類的歡呼和呻吟,二十年代,中國的左傾文人如郭沫若學俄國,受普希金的影響很深,寫出來的「新詩」多也學人家啊啊啊連篇,就像今天的特府學前殖民地政府亂填海,這不是大海詩人普希金的錯。
香港的原始本錢,就是中國東南唯一的這個深水港,隔海相峙的獅子山和太平山,彎曲有緻的海岸線,一切財富的傳奇,都是維多利亞港的本錢和禮物。
今天,上海和香港爭做龍頭,出身上海、留學香港的女作家張愛玲,今天的身後名氣,也不下於普希金,但張愛玲卻不愛大海港,她說:「我對海毫無好感,在航海的時候,我覺得這世界上的水實在太多,我最贊成荷蘭人的填海。」
論氣魄,論偉大,張愛玲比不上普希金,正因為普希金擁抱大海,張愛玲贊成填海,特府的小家子氣,用創意的感性照妖鏡一照,豈不通通現形?